百年前美国唐人街的“大姐大” 来自东方的“龙
在亚利桑纳州西南部的墓碑镇,华人传奇人物“中国玛丽”的传说,就如同一曲跨越时空的史诗,在白人眼中,她就像一位女王,掌控着唐人街的一切。白人曾轻蔑地将唐人街称为街─Hopton,而“中国玛丽”则是那个时代唐人街的掌权者,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她的名字在墓碑镇被反复传唱,她是行侠仗义、敢爱敢恨的象征。在最新一期美国《世界周刊》的报导中,纪念了“中国玛丽”去世一百年的日子。任何华人前往墓碑镇旅游时,都会特意前往靴山公墓,向她这位传奇女子致敬。
墓碑镇的故事始于1877年,当时一位矿工发现了银矿,消息传开后,西部牛仔、矿工、印地安人等纷纷涌入这个小镇。不久,一群来自广东四邑的早期华人移民也加入了采银矿的行列。随着银矿的开采,城镇繁荣起来,但也伴随着江湖恩怨、偷盗、等案件的增加。
在一百年前的一场枪战中,快枪侠维雅特艾帕尔以精准枪法一夜成名,这些西部牛仔的形象和淘金采银的恩怨故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绝佳题材。“中国玛丽”的故事也同样引人入胜。她作为华人群体中的一员,在荒漠沙地的矿区内出现,引发了无数的惊叹和好奇。她是如何在异国他乡与金发碧眼的洋人沟通?又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度过她的大半辈子?她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当我们打电话到墓碑镇的镇公所询问关于“中国玛丽”的生平纪录时,一位女士建议我们去找一位名叫班堤崔维克的退休老人。他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国玛丽的剪影,并曾出版过一本书《中国龙─墓碑镇》。在这本书中,崔维克详细描述了中国玛丽的生平点滴,还穿插了一些她的照片。
当我们与崔维克先生取得联系并向他请教关于中国玛丽的更多事迹时,他非常高兴有中国人关心这段历史。我们在电话上聊了很多,他分享了关于中国玛丽的许多故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决定亲自前往墓碑镇拜访崔维克先生。
2006年1月28日,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天气有些寒冷,但我们怀着对中国玛丽的敬意和好奇踏上了这段旅程。在墓碑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更能感受到中国玛丽的传奇故事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敬仰之情。她的精神与勇气激励着每一个华人勇往直前,不畏艰辛。在AAA旅游手册的指引下,我们得知墓碑镇,这座海拔4540尺的宁静之地,镇上人口约1504人。镇上的三条主要街道构成小镇的基本骨架,其中最繁华的地段莫过于爱伦街。镇公所,建于1882年,两层楼的建筑依然古韵犹存。我们沿着FremontStreet行驶,欣赏着这座小镇的古老风情。
进入墓碑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白色石柱碑,矗立在左边山坡上。碑上刻着清晰的“Booth Hill Graveyard 1879”。进口服务处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料、纪念品等,供游客选购。值得一提的是,参观靴山公墓无需门票,游客可自由赞助,我们芭布拉和我也各自投入了两美金进捐款箱,用于公墓的维护。
步入公墓内,我们见到了排列整齐的坟丘。这里共有250个坟穴,分为11排。有些是用水泥砌成的长方形,大部分则是用小圆石砾堆起的坟丘。每个坟上都立着木牌,记录着逝者的生平和离世日期。这里既有因病逝世的,也有自然老死的,甚至还有误遭乱枪射杀的。无论老少,都安息于此,让我们深感人生百态,生有处,死有地。
在公墓上方第二排,我们见到了一块特殊的水泥冢。顶端木板上刻着“中国玛丽”的生平。她生于中国,却长眠于这片异乡的土地上。我们不禁好奇,“中国玛丽”的墓地是否如她所愿?周围地势高爽,背后有山,视野辽阔,的确是一块良好的长眠之地。是否她生前请了地理风水师前来勘察呢?我们无从得知。
离开靴山公墓后,我们根据地图指引,很快找到了公共停车场。随着上午11点的钟声响起,游客逐渐增多。有人登上马车体验牛仔风情,爱伦街上的小店、书店、纪念品店、咖啡馆等古色古香,让人仿佛穿越回旧时光。小镇的风貌和韵味仍在,让人流连忘返。
墓碑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The Ton Too Tough To Die”这一语标也流传至今,诉说着这个小镇的不凡经历。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人文风情,墓碑镇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