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如李世民:出身乞丐鸡肠狗肚
出身寒微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力挫群雄,最终平定四海,一统宇内。他的出身背景使他深刻了解百姓的疾苦,因此即位后致力于整顿吏治。他对贪腐零容忍,凡有贪墨行为者,一经发现,必严加惩处,毫不宽贷。
朱元璋的严厉整饬不仅震慑了权势显赫的驸马欧阳伦,也令户部侍郎郭桓因贪污税粮而身首异处。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弊绝风清,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
史家的记载中,奸宄之徒谈虎色变,却是事实。尽管朱元璋惨淡经营了几十年,历史上却没有出现与之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相当的“洪武之治”。究其原因,与他的残忍忮刻、疑心过重、如麻不无关系。
天下底定后,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宿将自然功成名就,权尊势重。朱元璋却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因此有计划地屠戮功臣,大有不决不停手之势。无论是宰相胡惟庸的“谋反”案,还是蓝玉的“谋反”案,都有大量功臣被杀。
更甚者,朱元璋连自己的亲侄朱文正、外甥都不放过,他们的性命也丧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一时间,人人自危,连性命都难以保全,谁还肯为天子尽忠!
对于儒士,朱元璋也刻意防范。他设立了特务机构,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博士钱宰因一首诗中的“嫌”字而引来朱元璋的猜疑。国子祭酒宋讷因小事被特务盯上,朱元璋则通过画像得知他生气的原因。这种对臣下的严密监控让人人心惶惶。
朱元璋一味屠戮的结果是导致良臣宿将殆尽,等到靖难兵起时,要找一位带兵的将帅都极为困难。建文帝束手无策,眼看叔父夺走江山。假如朱元璋能赤诚相见,君臣一体,上下同心,那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或许会在明朝重现。走笔至此,不禁想起郑廷玉的词:“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明初未现“洪武之治”,朱元璋的政策失误是主要原因。他的多疑和残忍使得许多忠臣寒心,也使得明朝在安定之后未能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