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攻计划成为泡影,日军迅速占领保定,最
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主要集结于保定地区,使得保定、平汉线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对于中方而言,占据保定,既可以收复平津,又可沿路抵抗敌人,粉碎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为了防止敌人南下侵袭,进一步保卫保定,中方在平汉线保定以北区域设立了三道防线。具体部署如下:孙连仲率领的第一军团(含第二十六路军)以及檀自新的骑兵第十师在房山、琉璃河、固安一线防御;曾万钟率领的第三军在易县、涞水、高碑店一线构筑阵地;关麟征率领的第五十二军在满城、保定及新安一线设防。裴昌会的第四十七师还集结在第一与第二道防线之间的涿县,作为机动部队。
蒋介石不断催促各方将领加快修筑防御工事,他在给石家庄行营主任徐永昌等人的电报中强调:“构筑据点、修缮城防与构筑战线同样重要,且据点是必须坚守的。应责令各县长迅速修缮城防,做好坚守准备。如期完成者将受到嘉奖,否则将严厉处罚,并视为有意放弃城邑、不尽职守,以汉奸罪论处。”
随着平绥线作战的展开,蒋介石曾设想利用平汉线支援平绥线,甚至两线合击反攻平津。他命令卫立煌率领的第十四集团军北上增援南口,并批准了第二集团军的反攻北平计划。但随着日军在华北地区大量增兵,中方的反攻计划逐渐破灭。
为了掩护第十四集团军的北上行动,孙连仲率领的第一军团向良乡、坨里发起局部进攻,牵制日军。8月21日,第一军团与日军第二十师团交战,南口失守,第一军团不得不后退设防。
9月4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第一军消灭面前之敌先遣兵团,并准备攻击保定附近的敌人。十天后,第一军对平汉线发起总攻击。中国守军在正面凭借所筑工事抗击来犯之敌,战况激烈。最终,日军突破了中方设置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则是不战而溃。
面对日军的全力攻击,中国军队决定放弃保定。日军第1军沿铁路两侧迅速南下,21日已到达保定以北。在铁路西侧的战斗中,中国关麟征第五十二军在满城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但最终被日军击破,保定失守。9月24日,日军占领了平汉线上的战略要地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