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公主、郡主这些称呼有什么区别
这些尊贵的封号,都是皇家女儿的专属荣誉,根据辈分的高低与血脉的亲疏,赋予了不同的称号,以此彰显尊卑。
大长公主是皇帝的姑姑辈的专属封号,代表着皇室的高贵血脉;长公主则是皇帝姐妹的尊贵称号,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地位;而公主则是皇帝女儿的独有封号,体现了皇家的威严。
各朝各代的册封宗室女的制度都有所不同,但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的定义都大致相同。而郡主和县主则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皇家族群的差异。
册封宗室女子的制度始于西汉,让我们从这一朝代说起。以著名的刘嫖为例,她的封号随着时间和身份的变迁而演变。在某一时期,她是皇帝的女儿,封邑在馆陶县,故被称为馆陶公主;在另一时期,她成为皇帝的胞姐,被册封为馆陶长公主,因其丈夫的世袭身份,又被称为堂邑长公主;再后来,她作为皇帝的姑母,被尊奉为大长公主。
在汉武帝打败匈奴之前,许多西汉的宗室女子被册封为公主,远赴匈奴和亲。到了东汉时期,皇帝和王爷的女儿都被称为公主,但根据尊卑和封邑的差异,称号也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的册封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皇女与宗室女的称谓彻底分开。皇帝的姑母被封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女儿为公主。而皇太子之女被称为郡主,亲王之女为县主。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时期公主的称号似乎成为了一种耻辱的象征。纵横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宋朝遭遇的浩劫使得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号变得如此尴尬。
明朝的册封等级制度最为完善。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沿用之前的设定,亲王女儿封为郡主,郡王女儿为县主。明朝的爵位制度也体现了辈分递减和位分递减的关系。
满清时期的册封制度与汉人政权有所不同。入关之前所有皇族贵女都称为格格。而在满清时期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其中皇后所生的嫡女封为固伦公主,庶出的女儿或养女封为和硕公主。此外亲王之女封郡主等制度也得以延续。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例如为了联姻拉拢势力或者皇帝偏疼的庶女也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封号。这些封号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皇族的尊贵地位和特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