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在手术和人体的器官方面很少涉及呢?
手术: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飞跃
手术,这一古老而现代的治疗手段,自古以来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手术,即用医疗器械如刀、剪、针等,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旨在维持患者健康,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
回望中国历史,首例被解剖的人物王孙庆引人注目。在西汉时期,王孙庆作为东郡太守翟义的军师,因翟义造反而被王莽株连三族。在公元16年,经过九年藏匿的王孙庆被捕。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命令太医、尚方等医药官员对其进行解剖,以研究人体结构。这一事件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有名的解剖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手术实践逐渐丰富。北宋庆历年间,广西起义领导人欧希范被杀后,医生和画工一同前往行刑现场,详细记录并绘制了人体内脏位置,成就了《欧希范五脏图》。至北崇宁年间,泗州斩首了一名贼人后,郡守李夷行派医生杨介和画工绘制了更为精细、准确的《存真图》。
提及古代中国的手术,华佗的手术案例尤为著名。《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一位患者的故事,无论是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他的寿命都维持在十年。尽管手术风险大,患者仍选择接受手术。但值得注意的是,华佗之前的手术多为体表型小手术,如切瘤、去疮等。至于医生主动为患者进行大型治疗手术的记载则相对较少。
华佗去世后,中国古代手术发展陷入停滞。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撑。成功的手术需要过出血关、关和感染关。而西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进步为这三关的突破提供了可能。例如,血型系统的发现使输血成为可能,剂的发明让手术相对容易进行,抗菌素的发现则让手术成功过感染关。
相对而言,古代中医由于缺乏这些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撑,即便技术高超,也难以突破上述三关,手术死亡率极高。到了后期,中医选择了外科“内科”化的治疗方式,即采用汤药、针灸等内病外治手段。
尽管如此,中国的手术技术仍值得称赞。从古至今,无数医者为了患者的健康不懈努力,推动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手术技术已逐渐与世界接轨,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