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粥有关的历史故事
在古老的岁月里,范仲淹,这位未来的文学巨匠、政治奇才和军事战略家,他的生活起点并不富裕。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无法踏入学校的门槛,但他的求知欲如烈火般燃烧,驱使他赴寺庙寻找知识的殿堂。在那里,他筑起了自己的小世界,读书成为他与世隔绝的慰藉。
他的苦读生涯被称为“断齑划粥”。每一天,他用糙米煮一盆稀粥,待其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为食。这便是他的日常,配以腌菜和醋汁,简单的调味,满足着他对食物的渴望。这并非他的艰难之处,他真正的挑战在于对抗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于书本之中。
他的苦行生活吸引了当地留守官的儿子,他对范仲淹的境遇深感同情,于是送来佳肴美食。然而范仲淹并不为所动,他拒绝了美食的诱惑,继续他的粥菜生活。几天之后,当那人看到送来的美食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不禁感到困惑。范仲淹平静地解释说:“我已经习惯于这种清苦的生活,如果我享受了这些美食,将来怎么办呢?”这番话深深打动了那位留守的儿子,他回家后将范仲淹的故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赞叹道:“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
在长白山醴泉寺的灯光下,范仲淹的读书声飘荡在空气中。晨昏之间,他的声音与寺庙的钟声相互呼应。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在这里,他珍惜每一刻的学习时间,昼夜不息地钻研。同学们看到他的生活艰苦,纷纷送来美食,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绝享受这些美食。即使别人责怪他,他也只是长揖致谢:“我已习惯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他的坚持和毅力令人敬佩。
正是这“断齑划粥”的艰苦生活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他的精神被人们传颂至今。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并非来源于舒适的环境,而是源于坚定的意志和对知识的渴望。范仲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困苦,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的精神永远照耀着后来者,成为我们前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