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自贬?诸葛亮自贬三级是做给谁看的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统帅大军进攻祁山,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令整个关中地区为之震动。他坐镇长安,命令大将率军抵抗。诸葛亮派遣督帅率领诸军冲锋在前,与张郃在街亭展开激战。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战术部署,行动失当,被张郃大破,丧失了街亭。诸葛亮的进攻失去了依托,不得不撤回到汉中。这就是著名的“失街亭”和“斩马谡”的故事,这些情节在《演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京剧更是推出了三个相关的剧目,统称为《失空斩》。
面对街亭的失败,诸葛亮请求处罚。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在封建时代,处分通常是上级对下级的行为,而像诸葛亮这样自贬的情况很少见。在那个时代,皇家就是最高的组织,没有上级可以处分诸葛亮。通常,即使皇帝想对大臣进行处分,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诸葛亮却主动提出自贬三级,这种自我惩处的方式无疑彰显了他的责任和担当。
回顾历史,也有类似的先例,那就是曹操的“割发代首”。曹操曾下令士兵不得损坏麦子,如有违反则处死。当曹操的马误闯麦田时,他并未逃避责任,而是割下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虽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足以看出曹操对法令的严肃性。
诸葛亮的自贬行为,实际上是在显示他的权威。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拥有了如同皇帝一般的权力,他的决策和行动甚至不需要皇帝的批准。尽管诸葛亮一直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但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所区别。诸葛亮的自贬行为,既是对自己的责备,也是向他人展示他的权威和地位。
进一步分析,诸葛亮的自贬行为还涉及到他与托孤重臣李严之间的关系。刘备临终时曾托付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在实际操作中,诸葛亮掌握了更多的权力。街亭的失败是军事上的失误,诸葛亮需要面对来自李严等人的质疑和批评。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诸葛亮选择自贬以示责任和担当。
诸葛亮的自贬行为也涉及到他与皇帝刘禅之间的关系。虽然诸葛亮以辅佐刘禅为己任,但他实际上掌握了大量的权力。在封侯的问题上,诸葛亮更是超越了丞相的权力范围。姜维的封侯并未经过诸葛亮的请示,这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的权威和地位。
诸葛亮的自贬行为并非简单的自我惩处,而是在显示他的责任和担当,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他掌握了大量的权力,甚至超越了皇帝刘禅,成为了蜀汉的实际决策者。他的自贬行为,既是对自己的责备,也是向他人展示他的权威和地位,表明皇帝只是他的“义子”,而他是皇帝的“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