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被抹黑的最大原因:招惹到了清朝的文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总是伴随着波澜与反复,触动众多人的利益,因此往往会引发争议和冲突。为何大众对四爷存在误解,认为他是个阴谋家,是个负面角色呢?这要从那个没有微信、微博,也没有网络的年代说起。
当时,文人手中的笔是他们唯一的工具,他们用诗书记录历史,传播天下。特别是到了雍正时代,报纸业逐渐兴起,发展得十分繁荣。从清末开始,报纸的影响力如同现在的微信、微博一般,广泛传播,这也使得一批文人得以崭露头角。如今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需要有良知、底线和操守,掌握专业技能。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有些人仅凭写段子、做段子手谋生,赚取稿费。
关于雍正的种种传说,如“雍正跟爱恨情仇的故事”、“雍正跟嬷嬷不得不说的故事”,以及众多的野史传闻,塑造了一个被不断建构的四爷形象。一方面,他得罪了许多文人、知识分子和读书人,他们塑造了一个特定的四爷形象。到了民国之后,一些段子手为了谋生、取悦读者,更是反复编造故事。
那么,关于四爷的作品是如何进行艺术加工的呢?我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91年的《戏说》开始,以香港拍摄的《戏说乾隆》为代表。当年这部连续剧在大陆广受欢迎,赚取了巨额利润,促使大陆的一些影视工作者、编剧、导演意识到历史戏说的商业价值。于是有了《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一系列作品,而这一阶段与四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雍正王朝》阶段。这一阶段雍正才真正崛起。描述康熙、乾隆、和绅、纪晓岚等历史人物时,都是把想象和表达的东西随时融入其中。当碰不到合适的载体时,也会把一些想法寄托在古人身上,希望现在的领导者能够如此这般。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虚构的连续剧,如微服私访、到各地调查、除霸除奸等情节。其实这些情节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第三阶段是当大家意识到恶搞、理想化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之后,目光和金钱又转向后宫题材。写谁的后宫呢?康熙和乾隆的后宫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一部穿越小说、架空小说《传》被强行与雍正联系起来。为什么选择雍正呢?因为我们需要后宫戏码,而雍正的后宫最为神秘。他几乎没有后宫,仅有的几个女人也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他每天忙于批阅文章,真正的生活十分繁忙。
这样的加工和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而我们作为观众和读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