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法律规定5种人(满族人,八旗子弟,冷籍,府衙杂
在古代,人生四大乐事中的金榜题名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但考取功名绝非易事,特别是在清朝,对于汉人而言,想要成为状元郎更是难上加难。
清朝的入仕之路相对独特,尤其是对于普通汉人来说,科举并非唯一途径。虽然满族统治者为了保留满族军备力量,提出了满不点元旗人不占鼎甲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汉人在科举路上的机会就多了。实际上,八旗子弟有着更多的入仕途径,他们可凭借军功入仕,或者承袭父祖辈的官品或功绩。担任皇子伴读或由侍卫而入仕的途径也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科举考试依然是许多汉人的梦想。但何人能参加科举,何人不能,这是有严格规定的。例如,冷籍如果三代以上无人考中科举,其子孙便不能参加考试。府衙杂役的子孙,以及从事乐艺人的子孙也被限制参加。这些规定体现了清朝对科举参与者的出身有着极高的要求。
为了把控参考人员的出身问题,清推出了两项规定。考生只能在籍贯所在地参加童生试,这种就近参加考试的原则有助于朝廷更好地管理生源。参加考试时必须有秀才担保,以确保考生的身份真实。
即使通过了童生试,也只是漫长科举之路的起点。考生需学习四书五经,经过县、府、道三级严格的考试,成绩分六等,考中的那百分之十才被称为秀才。而秀才方有资格参加县学或府学的生员考试,之后才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史料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广州曾有多次百岁童生参加院试。即便通过院试的百分之十的人被看作是脱离苦海,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仍如惊涛骇浪。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攀登。
向前追溯,清朝大众的文盲程度高达90%,剩下的有文化且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可能又要减少概率剩5%。以清朝1851年的4.36亿人为例,大概有2180000人有资格考试,而状元的概率大概就是两千一百八十万分之一。
综上,清朝的科举制度对考生的出身、学识、才情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那些梦想通过科举实现人生逆袭的汉人来说,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更多关于清朝法律不能考科举的五种人以及科举的难度的内容,请关注频道获取更多信息。
世界奇闻录
- 有一种友爱,在悠秀聊天室里弥漫
- 四柱八字纯阴的优缺点
- jackjones加盟
- 赵光义在赵匡胤死后时如何对待宋氏的?她的结
- 一线墙布品牌排行榜:雅秀上榜,宏绣刺绣偏意
- 我的世界之最强魔剑小说(18年老书虫推荐书单)
- 轩在名字什么意思
- 世界十大瑜伽品牌(2023年瑜伽加盟排行榜,解锁致
- 高铁专业哪个学校好?盘点全国前十高铁学校
- 古代马车发展史 马车是什么时候兴起和没落的
- 微信斗地主_微信斗地主怎么充值欢乐豆
- 世界十大核事故(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10个核灾难
- 泉州文庙中国之最(福建最大的文庙,曾是春晚分
- 沙宝亮在婚礼现场(因一首《暗香》爆红的沙宝
- 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是谁 他是怎么被诸葛亮看中
- 美人儿西施到底是爱范蠡还是爱夫差
- 怎样去管理一个班集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