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刀讲堂日本刀的专门名词 你知道多少呢
日本刀的专门名词介绍
尽管日本刀的知识对于许多热爱兵器的人而言已经了如指掌,但为了确保每位读者都能深入理解并避免误解,这里还是决定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日本刀的专门名词。
我们要明确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兵器长度仅指刃长,不包括柄的长度。这是理解后续名词的基础。
接下来是日本刀的历史时代划分,从奈良到平成,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和技艺。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日本刀的外观尺寸特征名词。
【反】描述了日本刀刀身的弯曲弧度。反的大小是从刀尖到刀鎺前缘连出的直线到刀背弧线最高点的垂直距离。根据这个最高点所在的位置,反被分为不同的姿态。如“反高”、“强反”、“反深”等词都表示刀身弯曲弧度大,张力十足。而反位在刀背弧线的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名称,如“腰反”、“京反”(又称“中反”)等。需要注意的是,“笋反”或“内反”是短刀的特有现象,刀背弧线向刀刃方向弯曲。而日本国宝中的隋唐刀虽带有一定程度的内反,但仍习惯被称为。
接下来是其他的名词介绍:
【元幅】指的是刀鎺位置的刀身宽度,通常是刀身最宽的地方。
【先幅】指的是刀尖的横手位置的刀身宽度。
【元重】和【先重】分别表示刀身在刀鎺位置和切先横手位置的厚度。即使有着同样厚度的刀栋,不同的刀也会有镐高镐低的差别,即刀身整体厚度的差异。
【烧幅】是指整个烧刃部分的大致宽度。
【切先】是指从横手筋到刀尖的整个刀头部分,对于没有明显横手的刀而言就是泛指整个刀头。切先的形状、长度和大小都有不同分类。
【横手】是切先部的一种特定形态,通过研磨使得线条分明。
【物打】是横手以下的一段刀锋,是最常使用也是最强韧的部分,通常在实战中最常使用。古刀的刃文在这一部分通常最为精彩。
【栋】即俗称的刀背,有不同的形状和角度。而【地】是指日本刀在淬火线以上的刀身表面,这部分在鉴定鉴赏中尤为重要。镐线到栋之间的平面叫做「镐地」,其宽度称为「镐幅」。不同的镐线位置会影响镐幅的宽度。这些名词的理解需要参照具体的刀剑图形进行对照理解。【刃文之韵】
经过精细研磨的日本刀,其敷土烧刃之后的独特韵味被完全展现出来。刃部淬火所产生的马氏体和屈式体组织,共同织就了一幅动态的刃文画卷。这其中的沸、气线,刃白,以及足、叶、金筋、砂流等构成元素,宛如一幅精致的工艺画,内容丰富,美不胜收。
【帽子之秘】
帽子的日文正式称呼为「铓子」,是切先部分的刃文形态。由于切先部分比刀身更薄,其烧出的表现与横手下面的刀刃有异曲同工之妙。马氏体与屈氏体结晶的混杂效果,产生了一种晶体质感的整片白色。由于切先厚度的变化导致的热量传递差异,帽子边缘常生成细小的白色线条,宛如沸腾或气体的细微纹理。在传统研磨中,帽子是一个独立的研磨步骤。当帽子的线条延伸到刀栋时,其轮廓更加清晰。若这些线条向鎺的方向延伸,则称之为「返」,若未向此方向延伸则称为「烧诘」。观察帽子与刀栋相交的位置,会发现刀尖一段因帽子烧出而显得发白,与下方的刀身形成鲜明对比。
【烧落与烧出】
日本刀的烧刃在刀鎺位置之前收尾,称为「烧落」,多见于古刀早期的作品。这一做法可能与材料的特性有关,例如某些地区的铁含碳量较高,需要特定的烧落位置以保持刀的韧性和避免折断。而将烧刃收尾于刀鎺位置或之后的做法则更为常见,称为「烧出」。
【腰刃之巧】
日本刀烧刃的收尾部分通常起伏较小,旨在提高刀的韧性。而「腰刃」则在刀鎺位置烧出较大的起伏,强调该位置的硬度。这种做法多见于古刀的某些流派。不同流派的习惯与材料的特性共同决定了烧落、烧出和腰刃的不同做法。古代的交通不便导致不同地域的铁原料存在差异,因此锻刀时的做法也有所区别。
【中心之韵】
中心是刀置于刀柄的部分,通常为低含碳量的芯铁,具有吸震的作用。不同的刀工流派对中心和末端(茎尻)的造型有不同的偏好。从中心的形状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普通型、锥子股型、振袖型等。根据末端(茎尻)的造型不同,也分为刃上栗型尻、普通的栗型尻等类型。这些形状不仅体现了刀工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各流派的特色。
【刀铭之鉴】
刀工完成制刀后,常将自己的名号刻在中心上,此谓「刀铭」。古刀期的刀工通常只刻自己的名号和所居住的国名地名。有些有官职的刀工会加上自己的官位名。这些刀铭是刀剑传承的见证,也是刀工艺术的独特印记。
日本刀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从刃文到帽子,从烧落到烧出,再到中心与刀铭,每一处都是艺术的体现。这些独特的细节共同构成了日本刀的独特魅力,让人为之倾倒。深谙世事、热爱生活的刀工们,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无数辛勤与匠心。像「相模国住人五郎入道正宗」这样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一场艺术品的创造者和缔造者的壮丽诗篇。在战国末期,为了鼓励刀工推陈出新,朝廷赋予了诸如大道和二代兼定等美浓刀工以陆奥守与和泉守的荣誉官职。这只是荣誉的称号,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却足以证明刀工们的精湛技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些荣誉头衔被刻在刀身之上,被称作「受领铭」。从此,受领铭的发放如同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到了新刀期,几乎每一位技艺精湛的刀工都能得到这样的荣誉铭刻。
除了这些受领铭之外,刀工们还会在刀身上刻下自己的名号、订刀者的名字以及试斩的结果。这些铭文,统称为「切付铭」。它们记录了刀的来历、斩切性能,以及鉴定结论。刀铭,作为刀剑鉴定中的重要一环,承载了刀工们的匠心与热情。自镰仓时期开始,就有人伪造名刀工的刀出售。这些伪铭相似度极高,许多日本刀爱好者与收藏家都曾因此上当受骗。要想鉴别真伪,需要仔细观察真铭的「笔锋」,这需要大量的分析与练习。
在探讨日本刀时,「表」与「里」的概念也十分重要。以正常情况下刀佩带在左腰位置为例,刀靠着身体的一面为里,朝外的一面为表。而太刀的表与里,与打刀、胁差、短刀的表与里正好相反。对于没有刻铭的刀,判断表里主要依赖观察者的判断或者的抛掷。「目钉孔」用于固定刀茎与刀柄,「鑢目」则是刀工在刀茎上锉出的纹路,它们共同保证了刀剑的稳固与美观。随着刀剑的发展,「生茎」成为了衡量刀剑保存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章中对每一部分都做了生动的解释和形象的描述,如同一幅细致入微的日本刀工画卷,让人感受到刀工们的匠心独运和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也展示了日本刀剑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之中,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这样的文章,既是对日本刀剑文化的赞美和传承,也是对勤劳、智慧的刀工们的一种致敬和赞美。【区送】:调整刀剑重心的一种技艺。将刀刃和栋稍作磨损,使刃长变短,中心变长,重心后移,这种技艺被称作「区送」。
【磨上】:为了适应武士的使用需求或符合官府尺寸规定,刀剑有时需要进行截短。截短后,相应的刀刃会被磨去一段,变成中心的一部分。重新打孔以定位新的重心,这种技艺称为「磨上」。在古刀和新刀初期极为常见。有时,磨上会导致刀工铭残缺,但剩余的部分仍有助于鉴定。
【大磨上】:与磨上相似,但截去的中心更多。一些早期长刀甚至整个原来的中心及部分刀刃都被切除。如古刀名工吉光的一期一振太刀,因丰臣秀吉的需求,被截成更短的长度。这种情况下,原作者的铭文可能无法保留,变成无铭刀。南北朝时期的长寸太刀与大太刀多经历大磨上的处理,令人遗憾。
【折返铭与额铭】:为了保留名刀的铭文价值,在大磨上的过程中采取的特殊做法。折返铭是将刀铭部分单独留下,折转后压进新中心的槽里;额铭则是将刀铭部分切下并磨薄,然后嵌入新中心的方槽中。这两种方法多见于名匠的作品,但初学者容易被其迷惑,忽略对刀身作风的深入观察,被伪物贩子利用。
【刀身雕刻】:日本刀鉴定中的一环。不同流派和时期的雕刻主题与表现方法各异。古刀的雕刻多简洁,以宗教图案为主;新刀的雕刻更为丰富,包括吉祥植物、神话人物等。雕刻不仅为了美观和信仰,也用于掩饰刀身的缺陷。过度的雕刻可能掩盖刀本身的特点,影响性能。实战为主的古刀雕刻较少,而和平时期的新刀则多有繁复的雕刻。
【棒通】:减轻刀身重量并调整重心位置的构造,并非血槽。南北朝时期的古刀中,棒通较为常见,其形态和细节在不同时期和流派中有所不同。深入研究各刀工流派时,棒通的类型也是重要参考。
日本的文化深厚且复杂,不同的造型结构、雕刻和铭文都承载着历史和技艺的传承。对于爱好者而言,了解这些专门名词是探索这一文化的重要起点。更多有关日本的知识,请关注奇技网频道,共同学习、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