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勇于创新百计克敌用高粱秆套炮弹

世界奇闻 2025-04-02 12:25www.198689.com世界奇闻异事

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上,中日双方在装备和训练上的差距使得攻坚战变得异常艰难。尤其在山地作战中,由于地形复杂,攻方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如此,中国军民依旧以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赢得了许多山地攻坚战的胜利。

在残酷的战争中,中国军人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日军据点的建立往往依托显著的地形优势,而重武器的匮乏使得八路军在进攻时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并没有阻止中国军人的进攻。以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为例,尽管八路军在正面强攻时遭受损失,但他们凭借顽强的牺牲精神最终消灭了日军冈崎大队。正如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所言:“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也没有前途!”

除了直接的强攻,八路军还采取了多种战术策略。毛泽东提出的“里应外合”策略在山地攻坚战中尤为有效。例如,在莒县战役中,八路军针对城内的伪军展开长期政治工作,最终通过里应外合成功收复莒县。类似的战术还在刘石各庄战斗中得到成功应用,八路军通过打入内线的同志了解敌人布防,最终出其不意地消灭了大量日伪军。

围三阙一的战术也是八路军在山地攻坚战中的常用手段。“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明代兵书《百战奇略》中的这一描述,在敌后战场中同样适用。通过围困敌人并留出一角作为突破口,可以瓦解敌人意志,从而达到攻克据点的目的。在蟠龙镇战斗中,八路军成功运用这一战术,消灭了残余的日伪军。

民兵英雄王来发以其出色的技术,在敌据点周围埋设了22颗,成功炸死28名日军。这使得日军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越雷池一步”。除了使用战,八路军还采用强大的心理战术围攻敌军。武工队趁着夜色深入蟠龙,书写标语,散发反战传单,甚至在敌军炮楼下喊话,为他们上“政治课”。这些政治攻势使得伪军不断投降,日军也难以支撑,最终只能弃镇而逃。

在著名的八路军太岳军区沁源围困战中,日军企图将沁源变成他们的“山地剿共实验区”。八路军决定展开长期围困战,建立围困指挥部并组建多个游击集团。他们发起“空室清野运动”,破坏敌人的战争补给线,并通过抢粮运动夺回被日军抢夺的粮食。还出现了“劫敌运动”,中国军民不仅夺回被抢的牲畜,连日军的物资也敢劫取,令日军惶恐不安。经过两年的战斗,沁源军民共进行了2700多次战斗,成功解救被俘群众1700余人,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最终,日军只能弃城而逃。

在敌后战场中,八路军面临着武器装备的劣势,特别是缺乏攻坚必备的火炮。由于日军大量修筑碉堡炮楼,八路军决定采用创新的应对方式。迫击炮平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这一情况,八路军司令部指示炮兵主任赵章成研究用迫击炮平射碉堡的战术。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良,赵章成小组成功地让迫击炮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类似日军九二式步兵炮的功能。这一创新方法被大力推广至各部队。除了发展平射迫击炮外,八路军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攻坚能力。例如,在进攻榆社时,战士们利用手和炮兵的支持成功摧毁敌工事,并突破城墙,最终全歼日军。

正是凭借着这种斗志和创造力,八路军在山地作战中克服了巨大的装备差距,对日军据点构成巨大威胁。他们打破了日军妄图依靠据点困死敌后抗日武装、控制被占领区的幻想,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这些胜利充分展示了八路军的智慧和勇气。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以获取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