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有钱人一夫多妻怎样过生活?
一夫多妻制,乃是一种古老的婚姻制度,其核心在于一个男子能够拥有多位妻子,前提是他需具备相应的能力与地位。在这种制度下,妻妾之分明确,人们通常所说的都是大老婆小老婆。
在古代,一夫一妻制逐渐以制度形式被确立,然而一夫多妻的现象在奴隶主、贵族、官僚中却普遍存在。他们可随心所欲地玩弄女奴,但这些都与婚姻无关,女奴的地位低下,连妾也算不上,仅仅是供男子发泄性欲的工具。
多妻现象在民间也有出现,但并不普遍。帝王、贵族、官僚的多妻现象往往以官制的形式被规定。如《礼记·昏义》末段所述,古代天子可拥有的妻子数量庞大,包括六宫、三夫人、九嫔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的妻妾数量更是激增,甚至有数百数千人之多。这一时期的帝王贵族的多妻及纵欲已极为严重。周代开始建立礼制,不仅规定了不同地位人们的妻妾数目,而且连同房的时间和顺序都有严格规定。人们以天体、阴阳、历数等来决定事情的秩序,连后妃和帝王贵族同房的顺序也依照月的阴晴圆缺来决定,其制度之复杂令人惊叹。
除此之外,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还表现为媵、妾制。媵制是原始社会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普遍实行媵制。进入战国后,因社会制度巨变,媵制逐渐消失。后世有妻死后续弦的婚姻习俗,可看作是媵制的遗迹。
至于妾,就是所谓的小妻、侧室、偏房。妾一般来自身份较低的女子,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遭受歧视。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奔者”即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也被称为妾。《礼记·内则》就提到“奔者为妾”。
古代的一夫多妻制是一种复杂的婚姻制度,涉及到多个层面的社会关系和规定。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当时社会等级和权力的一种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代之以更加平等和尊重人性的婚姻制度。在古代社会,媵、妾制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虽然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但它并不合理。早就有人呼吁废除这一制度。这种呼声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威斯特马克曾指出,男子追求多妻并非仅出于性的需求,还涉及到子孙、财富和权威等诱惑。若正妻无法生育儿子,或者仅育有女儿,男子可能会产生再娶的念头。这一观念在许多民族中都有体现,包括东方国家如日本和兴都。
在殷商时期,农业发达而周边敌人环伺的环境促使人们产生多妻的想法。多妻意味着多子,进而能扩张家族势力,抵御外敌,并协助农业生产和家务管理。
周代宗法家族组织的建立更加强化了子嗣观念。诗歌《螽斯》和《桃夭》都体现了对子孙繁荣的渴望,将之与妇女的德行联系起来。周代的这种子嗣观念进一步巩固了多妻制度。帝王、贵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都以传承子嗣为借口实行多妻或纳妾。
虽然“广继嗣”可能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性的需求始终是多妻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有钱人的一夫多妻生活,除了传承子嗣的考虑,也受到了性需求、财富、地位和权威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频道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