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袁崇焕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起袁崇焕的死因,许多人将其归咎于皇帝的猜忌。从历史的细节来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其实是袁崇焕先对皇帝的期待有所辜负。
崇祯七年,即公元1627年,皇帝即位后重新起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袁崇焕返回京城,向皇帝汇报辽东的军事情况。他知道皇帝对自己寄予厚望,于是向皇帝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能给他便宜行事之权,他可以在五年内平定辽东的动乱。这句话透露出袁崇焕希望在辽东拥有足够的自主权。这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当时明朝正值党争激烈、贪官横行的时期。袁崇焕的这番话,似乎有些不符合臣子对君主的身份。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宁远城炮击清军、导致努尔哈赤受伤身亡的往事,如果他不能在五年内平定辽东,就会犯下欺君之罪。如果他成功了,又会有炮击努尔哈赤的大功。那么,崇祯皇帝又怎能容忍一个能够左右天下大局、且曾对自己无臣子之礼的袁崇焕呢?
无论结果如何,袁崇焕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为了平定辽东边患,崇祯皇帝同意了袁崇焕的请求,并赐给他尚方宝剑。随后袁崇焕的两个举动可以说是自掘坟墓。
在对后金的战事上,袁崇焕与辽东守将主张进攻的意见不合。为此,他上奏请求崇祯诛杀毛文龙。此举无疑是以辽东战事逼迫皇帝。而在寻找与后金主力决战机会时,他却选择了主动出击。
皇太极利用这个机会率领满蒙军队绕道辽西攻破喜烽口,直逼北京城。此时的袁崇焕虽然计划用各地勤王军来阻挡清军,但最终被朝廷催促下不得不急令回援。皇太极的围点打援策略却歼灭了袁崇焕所派的明朝援军。最终,袁崇焕与满蒙骑兵对峙于北京城外,无奈下只能无奈选择撤军。但袁崇焕的想法最终招致了明朝臣子们的不满与攻击。这也让崇祯皇帝更加猜忌并不满袁崇焕,最终诛杀了袁崇焕满门。
可以说袁崇焕和明朝的于谦犯下了同样的错误: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念先行。他们都把个人的想法放在了第一位而忽视了君主的感受。他们都有着一颗忠诚的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斗但最终却未能得到君主的信任和理解令人扼腕叹息。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古代忠臣难以在君主制度下施展才华的悲哀现实令人深思。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为国为民的贡献也要铭记他们身上的悲剧警醒我们在面对权力与忠诚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但也不要忽视他人的感受与期待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