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宋朝会怎样?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即使未曾读过《木兰辞》的年轻人,也可能看过《花木兰》的电影。许多人坚持认为花木兰是民族英雄。
历史上是否有花木兰这个人呢?许多研究者相信她的存在,并考证出花木兰是北朝的女性,很可能属于北魏的鲜卑族。据推测,“木兰”就是她的鲜卑姓氏。
至于花木兰的历史功绩,让她成为民族英雄的说法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她最被人们所知的事迹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我们可以肯定她的孝心和勇气,但将她称为民族英雄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但我作为历史研究者,并不打算就花木兰是否是民族英雄展开争论。我更愿意分享一些背景知识——为什么花木兰要代父从军?
如果你读过北朝民歌《木兰辞》,就会知道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北魏皇帝下征兵令,花木兰的父亲必须应征。但父亲年事已高,家中又无长男,使得花木兰不得不思考对策。她辗转难眠,最终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那么,为何北魏非要木兰家派丁入伍呢?木兰家难道不能不服从朝廷的征召吗?答案是不行的。因为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种特殊的军事制度。朝廷将一部分民户划为“府户”,即军户,免除其“租调”,但军户必须世世代代服兵役。当朝廷需要士兵时,军户必须出一名男丁应征。花木兰家被列为军户,所以朝廷的征兵令上会有她父亲的名字。
在府兵制度下,军户不仅要履行服兵役的义务,而且每次入伍所需盘缠、粮食、兵器、马匹都得自备,朝廷不会提供任何资助。这就是花木兰在出征前需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原因。这种府兵制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直到中晚唐才逐渐消亡,随后兴起了募兵制。
募兵制与府兵制不同,国家需要给入伍的士兵支付薪水。在宋代,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领取三百至一千文不等的钱,大米二石左右,以及若干衣物。定期发放俸钱、粮食与衣物,还有各种补助。
与府兵制相比,募兵制更具现代性,使得平民不再需要服兵役之苦。这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宋朝的养兵成本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如此,许多宋朝大臣仍坚持保留募兵制,因为它消除了百姓因强行征兵而面临的生死离别之苦。
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军事需求和社会变迁。花木兰的故事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募兵制与花木兰:古今军制的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无奈
募兵制,作为一种兵员招募制度,常常被视作兵员制度的进步,避免了强制服役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当我们回溯历史,却发现汉、唐之后的宋朝并未能持续推动募兵制的发展,反而退回到北魏至隋唐的府兵制。这种转变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制度与经济结构的考量,而个体的命运则在其中显得尤为无奈。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上的花木兰生活在宋朝,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募兵制的推行,或许会让她的故事变得不再可能。在府兵制下,花木兰的代父从军则成为了一种必然。因为在这个制度下,服兵役是强制性的义务,每个家庭都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正如明代朱元璋时代所实行的军户制度那样,一批平民被划入军籍,世世代代承担起服兵役的义务。
军户制度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它依赖于落后的中世纪制度来维持身份社会、人身与户籍控制、强制服役等。这种制度下的军户,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的身份和命运被紧紧绑定在一起。就如同花木兰和她的家庭,无法选择不去服兵役,只能在无法承受之时选择代父从军。
在宋朝之前和之后的元、明、清等朝代,募兵制并未得到充分的推行和发展。明朝虽然有其特殊的军户制度,但在某些方面仍保留了募兵制的元素。例如,宋代推行募兵制时,入伍的士兵能够领取薪水。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领取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的钱币,还有大米二石及若干衣物。这些薪水、粮食和衣物都是定期发放的,还有各种名目的补助。
当我们赞美花木兰的孝和忠,或者从女权主义的立场歌颂她的觉悟时,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美德背后的无奈和束缚。花木兰的故事是建立在无从选择的“不自由”之上。如果生活在宋朝,她或许就没有机会代父从军,因为募兵制为她提供的选择空间远比府兵制要小。她的故事可能会因此而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自由。
募兵制和府兵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个体的命运在这些制度的变迁中显得尤为无奈。正如花木兰的故事所示,无论我们拥有多么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决心,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制度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当我们回顾历史、讨论军制变迁时,也不应忘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承受命运的无辜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