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不支持君主微服出访?
古时帝王常有微服私访之举,如秦始皇的“微行咸阳”,多数关于“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事仅仅是戏说,并无史料佐证。据《康熙朝实录》,康熙帝本人并不赞同微服私访,他明确表示宋太祖、明太祖的微服行为可能是为了防范作弊,但他自己不会效仿。
深入挖掘古人对君主微服出访的态度,我们发现这背后涉及到理性计算与治理天下的深层问题。微服私访并非无成本之举。宋代的臣子主要从风险角度考虑,担忧新得天下的皇帝微服出行可能遭遇意外。宋太祖似乎对此并不十分在意,甚至笑称这是天命所归。王夫之则持更强烈的批评态度,认为微服私访背后隐藏着君主专制的权力结构问题。
微服私访的成本极高。如果不加防备,可能出现意外;若严密保护,则劳师动众。那么,君主微服私访的目的何在?康熙帝认为是防止作弊,而王夫之则认为是观察官员的廉洁、民生苦乐以及国家事务的得失。王夫之认为君主微服私访得到的碎片化信息难以核实,容易受蒙蔽,因此并不是体察民情、治理政事的好办法。这也正是康熙帝所说的,“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帝采取的治理方式是设立密奏制,但这背后依然是君主专制的权力结构。对此,王夫之提出了不同的治理之道。他认为要实现优良的治理,必须先明白治理之道。他倡导建立一种接近于“虚君共治”的权力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君主只需居中监督,而具体的治理权则由其他机构负责。这样,君主无需密奏制或微服私访,就能实现天下大治。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智者王夫之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构想——“虚君共治”。这一权力架构的运行,离不开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正如王夫之所言:“欲通天下之志,必达其情”,信息的畅通无阻是这一构想的核心。
那么,如何将这些散落各地的信息反馈给朝廷的权力中枢呢?王夫之设想通过科层制度来实现下情上达。他详细地描绘了这个机制:“听乡保之情者,邑令也;听邑令之治者,郡守也;听郡守之政者,藩牧也。通过这一层级,信息得以逐级传递,最终到达朝廷,让朝廷了解天下之事。”
尽管在明末清初,信息技术落后,民意表达机制尚不发达,但王夫之对科层制的设想展现了他的智慧。我们不能过于苛求他在17世纪的中国就能构想出互联网和代议制。
科层制自身存在信息过滤的缺陷,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遗漏或注水。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旧时的君主有时会选择微服私访,直接了解民情。而现代政治则通过设立代议制来补救科层制的不足。虽然17世纪的王夫之未能想象出代议制,但他同时代的黄宗羲已经有了深刻的阐述。
黄宗羲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他设想中的“学校”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近代议会的雏形,能够作为民意表达机构的补充。将黄宗羲的“学校”理念融入王夫之的分权构架中,便构建了一个宪政性的政体。
这一政治构想,蕴含在王夫之的《论宋太祖微服私访》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邃与远见。我们不禁要为古人的智慧而赞叹。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期在现代政治中找到有益的启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让我们一起探寻古人的智慧与现代政治的交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