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发髻
在古代,男子的发髻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装扮,更是一种历史的印记,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在周朝时期,礼制对男子的发式有着严格的规定。男子需将全部头发梳至头顶,用冠罩住并用簪固定,形成规整的绾髻束发造型。这种发式彰显了身份与礼制规范,是成年男子身份的重要标志。到了汉朝,虽然延续着绾髻的传统,但冠的形制更为丰富多样,发髻外佩饰也呈现出社会等级的差异。
随着历史的演进,发髻的形制也逐渐变化。秦朝时期,扁髻与圆髻是常见的发式。圆髻多出现在秦俑中的武士头上,色彩鲜艳,形态各异。而扁髻则多见于军吏和骑兵,以笄固定,部分还配有冠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士大夫们流行将部分头发披垂,形成随性飘逸的半束发造型。
除了日常的发髻,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发式,如椎髻和披发。椎髻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发式,将头发盘成锥状,便于劳作,后成为农耕文明的典型发式。而披发则逐渐被视为部分少数民族或非中原文化群体的特征。幞头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礼仪功能的头饰,在隋唐至宋朝时期尤为流行。
除了日常的发髻之外,古代男子在不同的年龄和特殊场景下也有不同的发式选择。垂髫与总角是未成年男子的典型发式。垂髫是3岁左右儿童的前额下垂短发,自然披散;总角则是8岁以上孩童在头顶两侧扎的双髻。发髻也是礼仪与身份的象征,被赋予“尊天崇地”的哲学意义,成为区分华夏正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发式造型。如“半束发+披肩”或“阴阳头”等造型多为艺术加工。历史上除魏晋时期短暂流行半束发外,多数时期男子发髻需全束,披发仅见于未成年或特定族群中。在欣赏古装剧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历史背景,理解艺术加工与史实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