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江省哈我滨市依兰县创造洪量恐龙脚迹化石
科技新闻报道
科技新闻北京讯——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乌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公布了一项重大发现:洪量的恐龙脚迹化石被发掘出来。这是乌龙江省首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脚迹点的报道,对于研究恐龙的演化具有关键价值,对于探索恐龙的行为习性、生存环境以及该地区的古环境、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乌龙江的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该地区已经发现了众多脊椎动物化石,包括皮蛋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构建了丰富的哺乳动物生物群。遗憾的是,乌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和脚迹记录相当稀缺。唯一的记录是1983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人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恐龙脚迹。研究人员并未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对比。
直到2018年夏季,化石爱好者朱利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建剖面上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和龟化石,以及一些有序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脚迹。邢立达团队迅速确认了这些印记为脚迹化石并开始进行考察研究。
据考察统计,依兰恐龙脚迹群由5种不同类型的足迹总计70个脚迹组成。其中包括蜥脚类恐龙足迹、三趾型鸟脚类足迹和延伸的三趾型兽脚类足迹等。蜥脚类足迹的后脚长度约49厘米,左右脚的步长明显不同,可能是跛行或特殊的步态。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为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呈平行状,被暂时归为游泳痕迹。这些兽脚类的游泳痕迹与其他恐龙的步行足迹的结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产生的。考察队还重新评估了陈秉麟的旧记录,认为其足迹可能是甲龙类留下的。
研究人员表示,依兰恐龙脚迹群的发现填补了乌龙江早白垩世恐龙化石记录的空白,也展示了该地区恐龙生物群的多样性。乌龙江晚白垩世的恐龙生物群很可能是此次发现的这一生物群的延续。这为今后研究乌龙江地区的古生物历史和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一发现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恐龙的认识,对于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