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营盘山考古发现5000年前“彩陶之路”
经过深入的考古,终于在四川茂县城南约2.5公里处,揭示了约5000年前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壮丽画卷。这里,一座被岷江环绕的二级台地,名为营盘山遗址,展现了史前文明的辉煌。
这片遗址地势开阔,土质肥沃,草木繁茂,仿佛诉说着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20座房屋基址、120余个灰坑、3座窑址以及12座灶坑,甚至还有一处广场遗迹。这些发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史前人类生活的生动画面。根据碳14年代测试数据,营盘山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5300至4600年,展现了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景象。
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近万件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其中,彩陶尤为精美,器形多样,纹饰丰富。这些彩陶的部分经过分析,其化学成分与黄土高原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物的化学成分相似,说明这些彩陶并非本地烧制,而是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传播历程。
结合古气候变化和体质人类学分析,专家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部分先民,为了追求更宜居的环境,携带彩陶成品及其原料、技术,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南下,沿着岷江河谷迁徙。营盘山遗址成为了他们迁徙过程中的重要中转站。
这一发现得到了考古报告的证实。营盘山遗址周围分布着波西、沙乌都等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共同构成了一处大型聚落遗址群。这些遗址展现了史前人类在此地区的繁衍生息和文化交流。
营盘山考古现场负责人陈剑研究员表示,这一聚落体系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其中最有意义的发现是“彩陶之路”,这是从甘肃马家窑到四川茂县的一条人口迁徙通道,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的源头之一。
专家认为,“彩陶之路”是上古时期西北、西南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彩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统一的源头。同一或相似题材的纹饰传播,所包含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信仰也在传播中生成集聚。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