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世界之最(马铃薯被誉为营养之王,能否取代
谈及马铃薯,可谓家喻户晓。因其独特的来源与多样的形态,各地人群赋予了它许多富有地域色彩的名字。如意大利人称之为地豆,法国人则称其为地苹果,而德国人、美国人及俄国人亦有各自的称呼。在我国,马铃薯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如云南、贵州一带的芋或洋山芋,广西的番鬼慈薯,以及东北各省普遍称呼的土豆等。
这些名字背后的混乱促使植物学家为马铃薯定下了世界通用的学名。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的身影遍布地球各个角落。那么,马铃薯是如何赢得全球人民的青睐,成为保障生存的粮食呢?让我们回溯其历史。
大约8000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开始“驯化”马铃薯,将其培育成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当地人称之为“巴巴斯”,意为“生命的食物”。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马铃薯等农作物开始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时可能已带回马铃薯,那时它主要作为观赏植物被栽种在花盆中。另一种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马铃薯已在北方推广开来。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铃薯的推广实际上始于清朝顺治年间。
不论哪种说法更为准确,实际意义在于马铃薯对地质和环境的要求很低,且能在高寒地区生长。它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等地普及。马铃薯、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相较于其他高产作物如红薯,马铃薯虽产量稍逊,但其味道清淡,更合大众口味且营养更均衡。这一点也被好莱坞电影《火星救援》所印证,影片中主人公在火星上种植土豆以维持生命。科学研究亦表明,土豆的营养价值更为均衡,且是最适宜在外太空存活的作物之一。
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种植面积广泛且产量丰富。关于为何不全种马铃薯而是多种作物并存的问题,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的北爱尔兰之所以与整个爱尔兰区分开来,是因为历史上的一段土豆传奇。曾经贫穷的爱尔兰依靠种植土豆使人口飞速增长至空前规模。当土豆遭遇晚疫病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引发了大饥荒。这一事件告诉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而中国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史中的五谷杂粮选择传统对于新传入的中国土豆虽受到称赞但也不曾让马铃薯完全替代原有的粮食作物因为任何单一的选择都是脆弱和虚幻的难以长久延续下去物种多样化才是人类文明赖以延续的真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