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世界之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
光明论坛·温故】董建霞谈生态理念:天人合一与万物并育的恒久价值
作者董建霞,特约研究员于山东省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担任济南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近日,习大大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被特别提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观、生态观的全面体现,也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底蕴。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尤以庄子为代表。庄子强调,人与自然是天地造化的共同产物,处于一个和谐的有机统一体中。汉代董仲舒则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提出了“天人同类、相感相应”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
而“万物并育”的理念,源自《礼记·中庸》,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可以共同存在,互不排斥。从生态视角看,这一理念强调了自然万物的共生共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宽广胸怀的境界。
习大大总书记强调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的倡导,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将这一理念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习大大生态文明思想。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习大大总书记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大大总书记也强调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平衡满足人们自身需要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
习大大总书记还强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重要联系,提出全球应该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习大大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推动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层次把握,是人类实现永续发展的追求和理想。这一理念为全球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更好的范式,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本文发表于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年7月12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