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居然只是孔门弟子造谣制造的一桩冤
多年来,一则深入人心、广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活跃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那就是“叶公好龙”。此故事源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语文经典之一。故事的主线描述了叶公对龙的深深喜爱,家中雕画了许多龙的形象。当真正的龙得知后降临叶公家时,叶公却吓得魂飞魄散。这个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喜爱某种事物或观念,实际上并不真正热爱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虚伪。“叶公好龙”这一成语带有显著的贬义。这个故事及其解读都存在误解。
龙,是传说中令人震撼的神物。根据历来的图文描绘,龙的形象宏伟,令人敬畏。面对如此震撼的巨物,即使是国际顶尖的武林高手也会匆忙逃命,更何况是温文尔雅的叶公呢?叶公对真龙的恐惧是合情合理的,不应受到指责。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故事的含义进行类比,如果不敢画山君、狮子、豹子等猛兽,就不要轻易去画,否则就会被视为虚伪。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猛兽,即使是被认为“温驯”的驴子,有时也可能令人胆寒。想象一下,当画家黄冑在专心画驴时,突然有一头驴子冲过来,他当然会吓得立刻避开。许多动物都被排除在绘画领域之外,许多画家都被视为“叶公”。
中华民族历来都对龙充满敬重。但在封建社会中,龙是皇家的专属,只有皇室成员才能身披龙袍,只有皇子皇孙才能称为龙子龙孙。这种观念直到封建社会的结束才有所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由演唱的《龙的传人》激发了全民族的龙热,让许多中国人认为自己都是龙的传人并为此自豪。如果真的有龙降临神州大地,一定会有许多人被当场吓死。我们实际上也都是“叶公”。
说到叶公本身,据相关资料显示,叶公原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他担任叶县县尹,政绩卓著,被尊称为“叶公”。景仰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治政之道,但双方意见有时并不统一。孔子的弟子对叶公不满,便编造了这个故事来进行讽刺。
这个说法未必完全可靠。《论语》确实收录了叶公与孔子的对话。其中一则对话清晰地反映了二人观念上的差异。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可能是错误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很可能是一桩冤案,其含义的正误也就不再需要争论了。我们应该的是这个故事的编造者是谁,孔子是否参与其中?这一切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
“叶公好龙”的故事虽然长期被用作表达某种特定观念的载体,但其背后的真相和含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重新解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对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