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竟然在教科书中为秦桧喊冤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传说和故事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演绎,愈发显得神秘和传奇。最近,关于岳飞和秦桧的历史评价再次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据宋史专家邓广铭的考证,岳飞最著名的战绩朱仙镇大捷并非史实。这一观点在历史学家吕思敏的著作《白话中国史》中却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在商务印书馆于1923年出版的这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吕思敏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他提出五点结论,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另一面。南宋初年,宋朝的军事实力无法与金国相抗衡。那些被人们称赞的大将,如岳飞、韩世忠等,虽然他们的部队在平定盗寇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在面对金兵时,往往非败即逃。即使偶有胜利,也无法改变大局。
这些大将们在各自的军区内掌握财政和人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当金宋交战时,中央为了利用这些大将对抗外敌,不得不容忍他们的割据;而当金宋议和时,中央为了加强集权,必然会寻求收回兵权。这种背景下,岳飞等大将的战功往往被夸大,其中甚至包括了著名的郾城大捷。
吕思敏认为秦桧并非金人的奸细,他在主持议和时也不是卖国贼。议和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秦桧作为执行者却落得恶名昭彰,实在令人感慨。岳飞被杀以及其他大将的兵权被收回后,宋朝才得以勉强立国。这一观点无疑对后世关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论调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与争议。有人认为吕思敏的见解独到,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也有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失偏颇,忽视了历史背景与真实情况。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还原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这也反映了学术界对于历史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历史总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而吕思敏的《白话中国史》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岳飞和秦桧的历史评价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新旧思想的冲突和碰撞。吕思勉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史学大家,他的史学观点自然与传统的观点不同。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他自然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攻击。
上一篇:历史解密大宋帝国的公主是历史上最守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