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养百万兵不费一粒粟,背后靠的是什么?

大明星 2025-05-21 18:35www.198689.com大明星

明朝的边疆守护者:卫所制的兴衰

明朝,疆域辽阔,周边势力频繁侵扰。为了保卫边疆,朱元璋在北方驻扎了大批军队。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对于一个农耕时代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负担。朱元璋采取了一种他认为高明的政策——卫所制,感兴趣的读者跟随风趣网小编一起,揭开这一制度神秘的面纱。

卫所制,起源于张昶的提议,朱元璋实施了军民分籍制度。一部分人被编为军户,一旦成为军户,便世世代代承担兵役。将这些军户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卫所,并从事屯田工作。屯田类似于建设兵团,战时英勇作战,平时则忙于农业生产。

在明朝初年,每位军士被分配五十亩农田和耕牛工具等。收获后,军士留下十二石粮食供家庭使用,其余上交卫所,作为军官俸禄,并储存以备战时之需。初期,明朝的百万大军通过这一制度实现了自给自足。朱元璋曾自豪地表示:“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

任何政策的兴衰都有其内在原因。两百年的时间里,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卫所到了明朝末年却无法发放军饷,不得不依赖朝廷的支援。即便如此,拖欠军饷、士兵哗变的现象频现。

崇祯年间,宣大总督卢象升视察军队后向崇祯皇帝揭示了山西边防军队的困境:“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士兵们甚至“有无袴者,有少鞋袜者”。军饷自去年十一二月至今分毫未领。这些士兵面临随时哗变的风险。从某一年间开始,这种现象愈发严重,福宁、杭州等地相继发生兵变。到了崇祯年间,哗变几乎成了日常之事。

那么,为何短短两百年间卫所制就从能“养兵百万”到连军饷都发不起了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本属于军队的屯田多数被军官、豪绅和太监占据。军官在卫所里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逐渐侵占军户的屯田。依附于军官的豪绅和太监也会占据一部分土地,导致卫所没有能力发放军饷。

许多土地被少数民族侵占。卫所多处在边境地区,尤其是北方边境。整个明朝时期,明朝都在与少数民族作战。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有些原本属于卫所的土地被少数民族侵占,导致卫所耕地减少。

明朝后期战事频繁,如天启时期的对清(后金)作战、崇祯时期对清和农民军作战。战事频繁导致军户没有时间进行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降低,无力供应军饷,这也导致了卫所制度的瓦解。

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变幻,朱元璋引以为豪的卫所制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明朝再也无力承受两场战争的压力,最终走向了衰亡。这一制度的兴衰见证了明朝的辉煌与没落,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