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程门立雪成语典故
程门立雪:一段关于尊师重道的美丽传说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源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求学故事,现用来比喻尊敬师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传说,深入了解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杨时,这位来自将乐县的聪明少年,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在四岁入村学习,七岁便能写诗,八岁便能作赋,被人们称为神童。他的才华卓越,然而却从未停止求知的脚步。在十五岁时,他成功考入进士,但并未止步于此,反而更加坚定了著书立说的决心。
杨时的一生充满了求知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他并未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为了求得学问上的进一步深造,他赴浏阳县令途中绕道洛阳,拜师程颐。有一年冬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了一个学术问题,冒着严寒来到程颐的家。此时正逢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他们到达程颐家时,发现程颐正在打坐养神。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选择在门口等待。此时远山银装素裹,他们身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但他们依然恭敬地等待。他们的坚韧和尊师之心感动了程颐,程颐被他们的诚意打动,迎接他们进屋。
杨时的求学精神感动了世人,“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他后来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成为东南地区的学者楷模,被誉为“程学正宗”,“龟山先生”。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追求知识,尊重师长。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求知的佳话,更是一个关于尊师重道的深刻教训。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追求知识的脚步。我们也要尊重师长,珍惜他们的教诲。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做人的道理。“程门立雪”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程门立雪”这一感人肺腑的成语,背后隐藏着一段深刻的师生情深。提及此故事,我们不得不说到程颐这位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颐,字正叔,又被称为伊川先生,与其兄长程颢一同被誉为二程。他们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对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重大问题上,尽管二人各有侧重,但他们的思想言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璀璨的理学世界。
说到“程门立雪”,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杨时和游酢,两位的学徒,为了求道不远万里来到程颐的门前。恰逢程颐闭目养神,他们便恭敬地在一旁等待。这场等待漫长而坚定,直到门外积雪深达一尺,程颐醒来,才完成他们的求教之礼。这个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也被用作形容求学问道之的代名词。
河南嵩县的程村,便是二程的故里。那里遗存着石碑、二程祠,以及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整个村落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仿佛是对那段感人故事的永恒纪念。
二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而君王治国必须以德为主,法制为辅,这与他们的“行以顺道”理念紧密相连。这些思想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伊洛学派。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二程的理学思想最终发展为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
如今,“程门立雪”这一成语依然被广大人们传颂着,它不仅是尊师重道的象征,更是对那份对知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赞美。当我们提及这个故事时,不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对学问、对人生的敬畏与热爱。杨时,这位出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杰出人物(1044年出生,卒于1130年),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现今的福建将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能文善诗。他的学术生涯始于跟随程颢学习,深得程颢的真传。当程颢去世后,他又转投程颐门下,继续深造。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执着,甚至不惜放弃官职,专心治学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位,以政治清明、为民除害而闻名。晚年,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优游林泉,致力于读书与讲学。
杨时,被誉为“程学正宗”,在东南地区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学者尊称其为龟山先生。他的著作丰富,包括《龟山集》、《文献通考》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位杰出的理学家和政治家,在学术与官场上均表现出色。他少年时便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文采为人称道。北宋熙宁九年,他中进士第,然而却选择不赴官职,而是投身于学术研究中。他对理学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放弃了官职长达十年之久。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老师的尊敬更是为人称道。成语“程门立雪”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与游酢去拜见程颐时,见老师正在休息,不忍打扰,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此时正值大雪纷飞,待程颐醒来,他们已在雪中站立了许久。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态度感动了程颐,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楷模。
杨时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政治上也有着杰出的表现。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以政治清明、为民除害而著称。他为人正直不阿,办案公正严明。他的政绩深受百姓赞誉,被奉为一代名臣。
杨时是一位杰出的理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表现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杨时,一位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的大家,被尊称为“闽学鼻祖”。他的思想深植于二程的哲学体系之中,同时又融汇了《华严宗》、《易经》的精髓,更汲取了孔孟学说的营养。他倡导“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理念,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更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时的贡献不仅在哲学领域,他对百姓的深情厚意也为人称道。绍圣元年,当他赴浏阳上任时,遭遇严重旱灾,他立即上书朝廷,急诉灾情,成功为灾民争取到赈济粮款。当浏阳遭遇暴雨侵袭时,农田被淹,他同样毫不犹豫地向上级报告,请求援助。他的关怀与行动,为百姓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面对奸臣蔡京等人的暴政与搜刮,杨时更是表现出坚定的正义感。他不畏权贵,坚决抵制那些害民之举,更在《余杭见闻》中严厉批评了朝廷的过失。他对百姓的深情、对国家的忠诚,让人深感敬佩。
政和二年,杨时赴萧山任县令,面对农田的旱涝灾害,他听取乡民意见,修筑了湘湖。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更让湖中的鱼鲜、莼菜成为百姓的食物来源。他的这一举措赢得了后人的尊敬,祠堂、画像都是对他们深深的纪念。
杨时的一生,是对理学深入研究、对百姓深情关怀、对国家忠诚的一生。他的哲学思想、他的行动,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事迹,如同他的思想一样,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南朝鲜、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一位大家,值得我们深深地学习与纪念。在古代中国,百姓饱受旱灾之苦,于是有了开筑湘湖以灌九乡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百姓的饮水灌溉问题,更是成为了后世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为了表达对建设者的感激之情,人们修建了祠堂进行祭祀。
杨时,这位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以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的品格而著称。他所言所行,多具有见识,且充满爱国之情。他对那些贪生怕死的行为深恶痛绝,如童贯的“弃军而归”,他主张“明正典刑”,给予严厉的惩罚。
杨时不仅反对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的误国之举,更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他力主抗金,积极挽留抗金名将李纲。尽管杨时的见识和勇气令人钦佩,他却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新法过于激进,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他主张恢复祖宗之法,并强烈要求废除王安石的变法政策。
在宣和六年,杨时因张舜民的推荐被召为秘书郎。他抓住机遇,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提出了十件大事的建议。他深刻分析了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并指出了由此产生的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还建议朝廷恢复以前的做法,拨出经费作为籴本,支持农民耕种土地,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由于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同年,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后来又担任国子监祭酒。当他得知金军南侵时,他连续上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等建议。他公开指责童贯和蔡京的不忠行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靖康元年,杨时历任著作郎、左谏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等职。在金兵包围汴京的危机时刻,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政策。他提出了七项主张,希望朝廷重用抗金重臣。当时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引发了民众的愤慨。杨时挺身而出,为民众辩护,指责那些主张投降的官员。
杨时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上。南宋时期,河朔地区作为朝廷重地,尤其是三镇,更是河朔的要害之地。自周世宗以来,历经百战才获得此地,一旦放弃,将使敌人骑兵轻易进攻。杨时在此背景下,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勇气。他上疏痛斥那些拥有重兵却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将领,其中姚古便是其一。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李纲曾作诗赞美杨时,称他为“儒林仪表,国家栋梁”,诗词中充满风云翰墨,锦绣文章。南宋建炎元年,杨时再次上疏,请求废除茶、盐二法,并强烈反对向金国割地求和。他的努力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任命为工部侍郎。杨时力辞不受,最终改为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以金带、紫金鱼袋。
同年,杨时回到镛州,继续为朝廷尽忠职守。建炎四年,他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还乡。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以官绢、白银以养天年。杨时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十分俭朴,视公饭食无所择,居住敝庐亦能安身立命。
他立下家规,教育儿孙要俭以养德。三餐饭蔬、衣服鞋帽,只要可以吃穿用度足够即可,不追求奢华享受。他赋诗勉励儿孙,并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贫贱并非羞耻。他的晚年在故里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完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的撰写。
南宋绍兴五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他的逝去让朝廷和民间都感到巨大的损失。秘书少监朱震上疏称赞他的学问和行为。高宗下诏取阅他的著作,并赠文表彰他的德行和学问。他还被特赐银帛、封号,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杨时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承。他的诗歌和著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