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封了2700多个王,是真的吗?

大明星 2025-04-03 11:36www.198689.com大明星

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整个官僚体系被精细地划分为16个等级,从至高无上的天王到领兵25人的小头目两司马,每一级的袍服、靴帽的材料、颜色和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士兵与百姓只能穿着简朴的短衣衫,女子需去裙,男子需去帽,以示等级之森严。①

这种等级制度的背后,隐藏着经济待遇上的巨大差异。尽管起义之初,萧朝贵曾借助天兄下凡的神圣身份,宣告有银钱须看破,不可分你我,给人一种平等共享的假象。②这种无私财的平等理念,实则只是约束普通士兵与民众,对于天国诸王来说,他们却一手收缴民间金银,一手大兴府邸。

天王府是在原两江总督府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周围十里之余,高墙深壕;东王府则尽显奢华,以极致的工匠技艺展现着王者的荣耀;忠王府曾让李鸿章惊叹不已,仿佛踏入神仙洞窟。在这些王府中,金碗筷是日常用品,金筷之长近尺,沐浴之盆也是金制。众人共有的圣库,实际上却成了诸王的小金库。③

除了物质生活的奢华,诸王还致力于财富的聚敛。他们习惯于行贿受贿,将财富视为个人所有。每当有喜庆之事,下属们便会竞相献上金银财宝。④李秀成在占领苏州后,更是将巨额现款及无数宝物据为己有。⑤这些行为完全背离了太平天国的初衷和理念,揭示了权力与财富最终仍被上层掌控和私有的现实。

这个玉玺图像所代表的太平天国,虽然有着平等的理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避免权力的集中和财富的聚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许正是太平天国历史命运的一个缩影。在太平天国早期,王者之位并非轻易可得,只有东南西北翼燕豫七王得以封王。燕、豫二王后来改称顶天燕护天豫,剩下五王。这一切都是基于非同谋首义者不王的规则。

天京事变后,局势发生了变化。翼王石达开独撑政务,但洪秀全对他并不放心。为了制衡石达开,洪秀全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石达开出走后,安、福二王的地位引起了朝中的质疑。于是,洪秀全将他们的封爵改为天安天福,并一度宣称永不封王。

大约一年后,洪秀全打破了承诺。他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同时考虑到功臣的待遇,又将陈玉成、李秀成等有功大将加封为王。最初只封了陈玉成一人为英王。清军趁机运作,投书煽动李秀成反叛。为了安抚人心,洪秀全又封李秀成为忠王。此后,为了平衡内外权力,洪秀全陆续加封了一批兄弟、子侄、女婿及广东旧人与从龙功臣为王。

这些封王行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影响。授王者无不建府,南京城内及周边地区王府泛滥成灾。这一切的背后,是洪秀全运用封王这一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权术。他通过封安王、福王来牵制翼王;通过封干王来用自家亲戚控制朝政;封英王、忠王则是为了平息功臣老将对干王之封的不满。

凝视着图中所展示的太平天国石达开职凭,它来源于1934年的《故宫周刊》第317期。一幅历史的画卷似乎正在向我们徐徐展开。

太平天国后期的封王制度发生了一种令人痛心的变化。原本,封王是对有功之人的嘉奖,是荣誉的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荣誉逐渐变得泛滥,甚至成为了一种可以用金钱购买的东西。李秀成曾痛心地指出,封王的权术被玩得太过频繁,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从此,日封日多,王的头衔变得泛滥成灾。对于有功之人的嘉奖,却引发了对其他未获封赏之人的不满。于是,乱封之局形成。不问来人背景,只要有人担保便准许封王。这样的局面导致了保官制度的败坏,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滥保,有些拥有银钱的人通过贿赂得以封王,甚至那些无所事事之人也能获得王位。

换言之,只要资金到位,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如洪秀全左右的亲信),人人都能跻身王位。昭王黄文英被俘后的供词,亦与李秀成的说法相吻合。

最初的封王制度是有大功者方能受封,但到了后来这一规则被打破。无论是跟随洪秀全从广西起事的旧部,还是洪氏家族的亲戚,甚至是通过捐钱捐粮的人,都能获得封王的荣誉。

图中所展示的嘉兴城内太平天国石碑上的“荣王芳千岁”字样,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混乱状况。这样的情形无疑对太平天国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这一历史片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权力若被滥用,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尽管众人皆为王者,但王者的领域亦有层次之分,这是昭王黄文英所明确表述的。

在太平天国的世界中,王被分为五个等级。那些如干王执掌朝纲的,为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掌控兵权的,为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这些擅长打仗的,属于三等王。昭王黄文英将自己与恤王归为四等王。而五等王则泛称为列王。黄文英的供词揭示,天平天国竟然拥有二千七百多位王者。而据H.B.Morse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记载,太平天国封了二千三百多个王。这些数字是大体的估计,而非精确的数字统计。

一幅来自《故宫周刊》第354期的图片展示了太平天国李秀成对上海松江人民的谕令。而在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可考的王爵已逾二百人。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稿》中列有诸王表,其中有名有姓的一百九十余人。考虑到还有许多无独立王名、统一被称作列王的群体存在,他们大多因权钱交易而获得地位,少有重要的政治活动可记载于史册,因此鲜少留存于历史记录中。罗尔纲的表中仅搜集到有名有姓的列王十余人,但实际存在的列王数量必然十倍百倍于此。

这个太平天国的王者世界无疑是一个错综复杂、层次分明的权力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王者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权力,共同维护着这个特殊的王国的运转。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反映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现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在太平天国时期,除了王爵之外,还有义、安、福、燕、豫等爵位,这些爵位也被大量授予。为了管理方便,这些爵位甚至被数字化编号。以下是部分见于可靠史料的人物记载:

黄姓的第三百零八位人物,被封为天安爵位;邹姓的第一千四百六十七位人物,被封为天福爵位;龙姓的第一千四百六十九位人物龙有田,被封为天豫爵位。这些爵位的授予似乎没有固定的标准,除了姓氏和排行外,并没有更多的公开信息透露他们的功绩和贡献。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尽管有大量的人获得了这些封号,但是有一些特定的规则和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太平天国封了成百上千位王,却没有一位姓王的百姓获得王的封号。这是因为洪秀全的母亲姓王,因此在太平天国境内,民众不得单称王姓。姓王者必须改姓汪或者黄,以此来避免与洪秀全家族产生冲突。这一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等级制度的严格性和复杂性。太平天国时期的这种爵位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国梦想对权力与秩序的渴望。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和人物历史,这些故事和人物构成了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太平天国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的宝贵线索。注释中的史料来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参考。因此这些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历史的解读和文化的传承。它们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来说,阅读并理解这些文字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之旅。《太平天国封王真相介绍》

在深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会遇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太平天国是否真的封了超过两千七百个王?让我们跟随这一疑问,探寻历史的真相。

根据《黄文英自述》,收录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近代史资料(总92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情况。再参考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79页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史式和吴良祚的《太平天国词语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至409页也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现象的更多细节。

太平天国,这个在晚清时期兴起的农民政权,其独特的封王制度确实引人注目。关于具体封了多少个王,历史上的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出入。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献的散失、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历史传承的误差等因素所导致。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这一问题。

尽管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一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反映了农民阶层对于权力分配的期待和追求。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这一历史事件时,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制度的背景和内涵。

至于具体数字,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和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可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无论如何,太平天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封王制度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希望通过更多的历史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真相。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寻历史的奥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