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女沙皇的“中国嗜好”
中俄两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陆地边界,自古以来官方与民间交流频繁且密切。从彼得一世到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中国风深深影响着他们,仿佛穿越千里,将两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18世纪,中国的棉布、茶叶、瓷器、漆器、丝绸、糖和大黄等商品在俄国市场备受追捧。中国商品的广泛流通,不仅促进了俄国对中国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实用艺术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中国风席卷了俄国宫廷和社会,与罗曼诺夫王朝的两位君王有着直接关联。
彼得一世,俄罗斯历史上的首位西化改革者,他对中国的热爱深入。为了将俄国建设成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帝国,他曾赴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军事和科学。在荷兰时,他目睹了无数的中国和日本瓷器,参观过维也纳和哥本哈根的王公贵族的中国房间。彼得大帝深受启发,决定在俄国修建中国房间。在彼得宫中,有两个按照中国风格布置的房间——中国东厅和中国西厅。画家们在彼得的授意下,制作了具有中国风情的墙面,并将收集到的中国物品作为陈设。夏宫绿色办公室的玻璃柜中,摆放着从中国运来的艺术品。
郎喀作为彼得一世的特使,多次前往中国,将中国皇帝的礼物及其他中国风物带回俄国。这些物品后来成为珍宝馆的主要藏品。彼得还通过东印度公司为莫斯科大药房定制了中国专用药罐,这种特殊器皿现在在俄罗斯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当俄国驻北京传教团成立后,他还为自己定制了一套紫砂茶具。他的近臣们也热衷于收集和珍藏中国文物。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中国格调已成为俄国艺术中的显著现象。
与彼得大帝相比,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崇尚中国文化方面更胜一筹。未登基前,她已热爱阅读法国孟德斯鸠的著作,对共和制度推崇备至。后来,她又对伏尔泰的思想着迷,尊称其为老师。登基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她实行开明专制,得到伏尔泰等人的赞赏。在与伏尔泰的通信中,她多次表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赞赏。从1764年开始,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在圣彼得堡建造博物馆,广泛收集各国文物,其中许多都是当时中国风的产物。18世纪70、80年代,她在夏宫修建了中国风格的蓝色客厅,甚至仿建了中国剧院、中国桥及其他亭台楼阁。
两位俄国皇帝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不仅展现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展现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包容与欣赏。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俄国文化,也为中俄两国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中国剧院在一场熊熊大火后只剩下断壁残垣之外,其他的景物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得以留存至今。有人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不过是她为了彰显自己开明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她将自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的中国喜好推向了新的高度。
从18世纪的俄国沙皇和贵族们收集的中国艺术品,以及他们修建的中国式建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巧夺天工。也可以看到俄国工匠们在艺术再现上的精湛技艺。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虽然喜欢附庸风雅,甚至用俄文创作了一部名为《费维王子的故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国古代贤明皇帝如何教育太子,使其成长为仁慈高尚之人。尽管这部小说在结构和风格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其故事情节颇具特色。更为关键的是,这部小说是沙皇亲笔撰写,因此在俄国与西欧的文化交流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并非盲目迷恋中国。她的扩张思想始终促使她向东方的领土扩张。杰尔查文曾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她的一句话:“在没有把土耳其人赶出欧洲,没有驯服中国人的傲慢,没有和印度建立起贸易关系以前,我死不瞑目。”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这种侵略思想在罗蒙诺索夫给她写的带有侵略意味的颂歌中也有所体现:“让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都在我们的法律前俯首称臣。”可以看出,在18世纪俄国宫廷中,崇尚中国风的也有一部分人将中国视为侵略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俄国成为了中国出使的第一个欧洲国家。中国使团访问俄国,为俄国民众带来了一个直观、鲜明的中国形象。过去,无论是来自西方的中国信息,还是来自东方的中国商品,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间接进行,难免会产生许多偏差。而俄国商队和使团来华以及中国使团出访俄国,实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特别是1712年,清朝派出的以殷扎纳为首的使团,虽然未去俄国首都,但所经过之地大都是俄国的乡村城镇,使团成员在深入了解俄国国情的也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将中国的历史、地理、官制、典章、物产和民族风情等信息传递给俄国人民。其中,图理琛以其丰富的学识在宣传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游记作品《异域录》详细记录了所经过之地的风土民情,为后人了解当时的中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729年,由托时和满泰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俄国,他们的到访引起了新女皇安娜的高度重视。托时乘坐女皇的车辇进入克里姆林宫,场面宏大。这次访问不仅加深了中俄两国的友谊,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实力。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文化发展,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托时与满泰代表团尚未踏足北京之际,清朝已派遣德新使团于1731年启程,响应俄国的邀请,远赴彼国恭贺新女皇安娜的登基大典。翌年四月,使团抵达圣彼得堡,彼地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步兵团奏响军乐,礼炮鸣放31响,尽显隆重之意。女皇亲见清朝使臣,赐宴款待,并邀请他们参加晚间的舞会与烟火盛宴。
使团向女皇献上雍正皇帝的珍贵礼物,包括玉石、瓷器、漆器、玻璃精品、书房家具、首饰匣、香袋以及色彩斑斓的锦缎等。更于6月6日,参观声名显赫的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目睹科学家们进行实验演示的盛景。据说使团成员对一件直径超过三米并能自转的巨大地球仪深感兴趣,那是当年德国赠予彼得大帝的礼物。他们还有机会瞻仰彼得一世亲自用车床制作的物品。拜耶尔等众院士亦参与接待工作,更有拜耶尔尝试用汉语与使团交流。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还向使团赠送了学术刊物及拜耶尔的《中文博览》。科学院印刷厂特地为使团到访印制了精美的签名纸,上面印有俄、满、拉丁文对照的大清雍正皇帝字样,并有德新、巴延泰和福卢的签名致谢。这一历史文献至今保存在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中。
使团继而前往莫斯科访问,参观了当地的多家工厂,随后乘坐百辆大车穿越下新城、喀山等地,经过托博尔斯克和恰克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俄国为接待此次使团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接待规格极高,声势浩大,在俄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俄国是中国首个被清朝派遣使团的欧洲国家。这三次的清朝使团赴俄之旅不仅深化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更为俄罗斯社会带来了浓郁的中国风情。通过长途跋涉与深入观察,使团将俄国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介绍给中国人民的更通过与俄国各阶层的直接接触与交往,特别是与俄国知识分子的交流,激发了俄国对中国的兴趣与好奇。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为其塑造了优美而高大的形象背景。俄国中国风是中华文化向俄罗斯的一次大规模输出,为俄国汉学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并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以上便是关于俄国女沙皇的“中国嗜好”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