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迅现代史上提出经济权问题第一人
鲁迅:维权先锋与经济权的坚守者
在历史的洪流中,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坚韧的维权战士。他的一生中,两次重要的维权行动都与经济紧密相连,展现出他对经济权的深刻认识和坚定捍卫。
回溯到那段动荡的岁月,当北洋的教育经费被军费挤压,拖欠教师工资成为常态时,八校教师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学生们罢课,教师们发表停职宣言,上书,但面对混乱而穷迫的,这一切似乎只是敷衍。教书匠们的决心并非轻易可以被忽视。他们的索薪行动逐渐升级,校长们纷纷辞职,中学也加入了罢课运动,终于被迫接受条件。
在这一连串的斗争中,鲁迅的身影显得尤为醒目。他不仅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更是其中坚定的声音。当教育经费被挪用,教师工资拖欠达三个月之久时,鲁迅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上有老母,下有幼弟,以及日本妻子家人,一大家子的生计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他自称“破落户”,更加明白钱的重要性。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他坚定地写道:“钱——经济是最要紧的。”
在与教育部的斗争中,鲁迅并未退缩。尽管他曾短暂地忽视欠薪问题,但随着经济状况的日益紧张,他不得不寻求借款,甚至在多所高校和中学兼职。但鲁迅对钱的傲视同样明显,他坚决不让金钱剥夺自由。终于,在1921年,他毅然参加了索薪行动。他与斗争,不仅为自身权益而战,更为所有被欠薪的教师发声。
在这场与的较量中,鲁迅展现出了他的坚韧和决心。他不仅自己站出来索薪,还鼓励其他教师一起行动。在这场斗争中,他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受害者,更是一个引领者。他的行动激发了其他教师的斗志,使他们意识到经济权的重要性。
在这场维权行动中,鲁迅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经济权的深刻认识。他明白,经济权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捍卫这一权利。他的行动不仅为当时的教师们争取到了应有的待遇,也为后来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更是一位坚定的维权战士。他的行动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经济权是最要紧的我们要坚决捍卫这一权利。在深沉的冬日,12月16日这一天,教育部欠薪已达半年之久。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与15名科长、主任一同,向中华民国递交了一份联合文书,他们的身份此刻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一员,更是为薪水斗争的斗士。这场欠薪抗争并非孤立事件,背后是鲁迅对于公正、公平的坚定追求。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薪水相对丰厚,但自由与公正的价值远超过金钱。当女师大因反对推行妇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而掀起时,鲁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学生,即便这意味着他可能面临免职的风险。他的行动如同他的文学一样,犀利、果敢。
那场女师大,源于1924年10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抗。鲁迅与钱玄同等一干人,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他更是担任校务维持会总务主任,组织学生对抗。这一行动触怒了教育总长章士钊,于是在1925年8月14日,章士钊提出免去鲁迅在教育部职务的呈文。
鲁迅的行事风格如同他的文学一样,不畏权势,直击问题核心。免职后,他并未选择沉默,而是亲自草拟诉讼状,控告教育部和教育总长章士钊。他继续为女师大的学生们争取权益,代表他们前往北京大学与各校代表会合,一同赴国务院索薪。
这场抗争在1926年1月26日终于迎来了转机,当局因压力而基本妥协。同一天,教育部发布了对鲁迅的“复职令”,他控告章士钊一案初步获胜。对于鲁迅来说,这场斗争的胜利远非终点。7月21日,他继续通过文字控诉北洋军阀长达两年半的欠薪行为,公开发表《记“发薪”》,控诉他们拖欠他共9240银元的薪水。
鲁迅的行动与文字一样,都展现了他坚韧不屈、追求公正的精神。他的每一次抗争,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与启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我们坚持正义、勇于抗争,总会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