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有一条不成文规定,让皇子们吃不饱饭,身
在大众眼中,皇室一直是锦衣玉食、无饥无忧的尊贵群体。满清皇室却有一种特殊的规定,让皇子们常常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羸弱并寿命短暂。这一规定对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溥仪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并成长,后来在太和殿即位。尽管他身世显赫,但在其个人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却坦言自己经常挨饿,并称自己是“饿”大的。他回忆起自己有一次游中南海时,曾忍不住将喂鱼的干馒头塞入自己口中。他的这副饿相并没有让隆裕太后悔悟,反而加强了对他的戒备。
溥仪的饥饿程度不仅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甚至在看到各王府送给太后的贡品时,他毫不犹豫地直奔食盒,抓起酱肘子就咬。这位小皇帝的童年生活显然十分艰难。
那么,为什么一个从小在深宫长大的皇位继承人会吃不饱呢?原来,这与皇族的特殊生活习性有关。他们宁愿选择“净饿”,认为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于是,满清皇室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小时候的饭是不管饱的,甚至要有意地“饿”着。
有一次,溥仪因为吃板栗过量而被隆裕太后知道,她直接下令取消了他的日常御膳,以粥代替正餐,而且粥的量也很少,就是不让溥仪吃饱。
不仅是溥仪,前任皇帝载湉小时候也经常挨饿。光绪帝在饮食方面受到慈禧的严格管教,正餐从来都吃不饱,导致他常常偷偷找食物充饥。
“净饿”规定的实质并非食物短缺,而是因为食物太过丰盛,为了让皇子们节制饮食,以保证身体健康。“净饿”似乎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健康。由于幼时的“净饿”,溥仪成年后一直患有胃病。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晚清的皇帝们大多身体虚弱、寿命短暂,与幼时的饥饿和缺乏体育锻炼密切相关。
这种特殊的规定,使得这些金枝玉叶的皇子们身处尊贵地位却饱受饥饿之苦。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美食,也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和锻炼。这种矛盾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