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的性格如何?为什么没能做上丞相?
何以张昭终未成为孙吴的丞相?
张昭投身孙吴集团的初衷,意在保卫江东,为汉室屏障,而非寻求权势之霸。他的理念与曹操的首席谋臣有所共鸣,但不同之处在于,张昭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选择了妥协与投降。这种选择,在江东士人的眼中,更似对强权的畏惧,而非真正的曲线救国之心。相较之下,那些出身江北的豪强武将,气质硬朗,更少受传统名节观念的束缚,一心助力孙权成就霸业。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孙权的决策圈中逐渐被边缘化。二十多年后,孙权登基之际,对于张昭曾经的投降主张仍心存芥蒂。尽管张昭在文臣中的声望、德行无人能及,堪称丞相的绝佳人选,但孙权却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显然,孙权对张昭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除了责任繁重、性格刚正严厉易起冲突这些表面理由外,更可能是因为张昭过去的妥协历史以及他过于直言的性格。
孙吴政权的稳固离不开江东大族的支持。随着淮泗集团的谋臣武将逐渐凋零,江东本土大族在政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孙权必须依靠他们来治理国家。在此背景下,张昭虽然声望极高,但他在江东大族中的影响有限。而顾雍作为丞相人选,更能代表江东大族的利益。随着陆逊等新一代江东才俊的崛起,孙权也需要通过任命他们来巩固江东化的政权。
张昭为人忠诚刚直,性格与范增颇为相似。他常毫不留情地指出孙权的错误,这让孙权在公众场合倍感尴尬。在孙权称帝后,由于张昭的直言不讳,两人之间的矛盾愈发加深。最终在一次关于公孙渊的决策中彻底爆发。这场君臣间的争执不仅展现了张昭的忠诚与刚直,也揭示了孙权与张昭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总体来看,张昭终未成为孙吴的丞相,既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妥协与投降留下的影响,也是因为他过于直言的性格与江东大族的关系不够紧密所致。而孙权在选择丞相人选时,不仅要考虑才能与威望,更要考虑能否代表江东大族的利益以及能否与君主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