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明朝的耕地为何会越来越少?
在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往往与他们的饮食紧密相连。一旦农民们能够吃饱饭,社会就会相对稳定,起义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起义的规模却逐渐扩大,明朝的灭亡与此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赋税加重、天灾频发以及耕地不足。那么,明朝的耕地究竟去了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
一、地方豪强的崛起与军田的流失
明朝建立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大量耕地荒芜。为了恢复民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军田的下降和豪强的侵占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朱元璋时期,为了养活军队,建立了卫所军制度。但随着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地方豪强开始逐步兼并土地。这些豪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侵占农民的耕地,而且上报的耕地数字也是虚假的。普通百姓为了躲避朝廷的赋税,将耕地转移到豪强名下,导致真正缴纳赋税的耕地逐步减少。这种情况在明朝中期尤为严重,耕地面积的账面数字只有380多万顷,不到朱元璋时期的一半。
二、朝廷的压榨与农民起义的连续不断
由于缴纳赋税的耕地越来越少,朝廷为了维持开支,不断加征农民的赋税。而地方豪强却无需承担任何负担,这种不公导致了社会的严重不满。将领们吞噬军田的情况严重,军户们丧失了耕地,只能依靠朝廷供养。在张居正进行清丈田亩运动后,虽然全国土地重新丈量得出的数字是890多万顷,但这个数字也存在水分。在张居正去世后,新政被废除,明朝耕地的账面数字迅速下滑。到了万历皇帝在位后期,明朝与后金政权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农民们承担了沉重的赋税负担,导致农民开始放弃自己的耕地,加入起义军。起义军之所以壮大,正是因为朝廷赋税太重,农民开始逃亡。
明朝的灭亡与耕地被豪强兼并、朝廷的压榨以及农民的生活困境密切相关。这一问题在清朝也同样存在,甚至到了清朝末期,耕地的兼并情况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