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大明星 2025-04-24 08:33www.198689.com大明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清代林则徐的诗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一句诗,深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

一、诗句解读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为:对于国家有利的事情,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应该去做,怎能因为个人的祸福而回避或退缩呢?其中,“生死以”借鉴了《左传·昭公四年》中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典故,强调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

在语言特色上,此诗句巧妙地运用了“生死”和“祸福”这两组偏义复词,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舍己为国的决绝。反问句式“岂因……避趋之”的运用,增强了语气的强烈程度,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二、创作背景

1841年,林则徐因禁烟抗英而遭贬谪,次年在赴新疆伊犁戍边的路上经过西安时创作了这首诗。尽管身处逆境,林则徐仍然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

三、文化影响

1. 精神内核

这句诗凝聚了中华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它鼓励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勇往直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

2. 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这句诗常被用来赞颂那些无私奉献的楷模,如抗疫英雄、卫国将士等。它激励后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直面挑战,不畏艰难困苦。

林则徐的这首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他的诗句不仅是对后人的鞭策,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注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不仅是对林则徐忠诚和担当的赞美,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心中家国情怀的呼唤。让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也不忘国家的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