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战死都不逃亡 原因出在律法身上
探索古代战争:士兵为何宁愿战死也不逃亡?
在古代,战争频繁,政权更迭不断,每一场战争都有勇敢与怯弱的对比,老兵们勇往直前,新兵们却鲜有逃兵的影子。为何古代人在战场上宁愿战死也不选择逃亡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原因。
深入了解古代人的兵役制度,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从商周时期的征兵制开始,《周礼》便有记载,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家家户户都必须有男丁应征。隋唐时期的募兵制则更多地依赖于自愿,身体条件优越者可以应募从军,以获得赏值或赐钱。还有世兵制与恩军的存在。
那么,为何这些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仍然选择坚守战场,不愿逃亡呢?答案很简单——古代法律的残酷惩罚。
在东汉时期,法律规定士兵逃亡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逃亡士兵的家人,包括妻子、子女,都会受到拷打的惩罚,甚至被追究去向。曹操更进一步制定了“士亡法”,规定逃亡士兵的亲属也会被株连处死。这样的法律使士兵们明白,逃亡不仅自身难保,还会牵连家人。
连坐法在古代战争中的实施更是让士兵们互相监视,共同承担责任。《军爵律》规定,士兵五人一组,其中一人逃亡,其余四人都要受罚。这种制度使士兵们为了自身安全而互相监督,不敢轻易逃亡。
唐律的《捕亡律》详细区分了逃兵的不同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刑罚。出征临战时的逃亡和平时镇守驻防时的逃亡分别受到不同的处罚。最高刑罚是斩首或绞刑,使士兵们对逃亡产生极大的恐惧。
明朝的法律更是严厉,军官军人出征时逃亡的,初犯就会被充军继续出征,再犯则处绞刑。清朝时,只要是“在营”的将士逃亡的,一律处斩立决。
残酷的军法使古代士兵明白逃兵的下场是极其悲惨的。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选择逃亡。因为对于古代士兵来说,军令如山倒,只有遵守军队的纪律和组织,才能够取得胜利。在残酷的军法之下,无人敢做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