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禄山史思明的儿子没有殺父,会是怎样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叛乱如同惊涛骇浪,那就是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在大唐的鼎盛时期爆发,持续近八年,对大唐的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么,如果安史之乱中的两位主要叛乱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儿子没有杀掉他们的父亲,结局会是怎样呢?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在叛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强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深厚,从小就相识。安禄山在崛起的过程中,得到了史思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安禄山投身军旅后,凭借骁勇和厚礼贿赂,一路平步青云,甚至被封为东平郡王,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权势熏天。他还是杨贵妃的养子,可谓一时无两。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诛杀宰相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他起兵后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洛阳和长安,逼得唐玄宗逃往四川。如果他身边没有内乱,他或许能建立更稳固的政权,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安禄山的身体状况不佳,他的肥胖和眼疾使他变得更为凶狠残暴。身边的人都无法忍受他的暴行,而他的宠爱幼子也引发了另一子晋王安庆绪的不满。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杀掉安禄山,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
安庆绪的软弱与他的父亲相差甚远。随着大唐的反扑,叛军形势不利,他们不得不退出洛阳,逃亡邺城。之后,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掉。如果史思明没有杀掉安庆绪,或许他们能在混乱的大唐局势中找到机会,继续他们的叛乱事业。
历史没有如果。史思明最终也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这两次子杀父的事件对叛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内部如此严重的内讧,大唐也抓住了机会,最终消灭了叛军,结束了这场安史之乱。
可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都是一代枭雄,但他们身后的家族内斗对叛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团结一致才是成功的关键。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引发巨大的影响,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