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阿玛施节为何又叫祭母节
阿玛施节:哈尼族的祭母与神树盛典
在中国农历二月的龙日,哈尼族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大节日——阿玛施节。这一民间祭祀节日,源自哈尼族对母亲和神树的深厚崇敬。
“阿玛施”这个词,是哈尼语的音译,其中“玛”意味着女性、母亲、雌性以及大。而“阿玛”,在某些地方又被称作“伏玛”或“普玛”,它代表着神树或神树林。这个节日被一些人译为祭母节或祭神树。这一传统,在云南省的广大哈尼族地区深受欢迎并广泛流传。
哈尼族虽然信仰多神,但他们最崇敬的还是神树,认为神树是哈尼人的保护神。在村落的建立之初,人们会在村子的上方选定一片神树林,并从其中选择一棵最壮实的长青树作为神树。这片神圣的林地被保护得十分严密,严禁牲畜进入。
传说在远古时代,人鬼曾是兄弟,但因不和而分开。鬼常常作祟扰人,人们于是向天神求助。天神让他的女儿变成神树,保护村寨,并教导人们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到鬼的住所敲锣打鼓,烧灰压草,以镇压鬼邪。这个传统被一代代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的阿玛施节。
当龙日到来时,哈尼语中的“龙日”被称为“罗糯”,“罗”代表增长,“糯”代表天和日。这一天被当作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祭祀时,每家都会派出一名男子,带上米饭、酒以及一碗红、黄、白的花糯米饭,饭上还会插一束栗树花。在神树旁摆上一大碗花椒水,参祭者在进入林地前需要漱口去污。祭司则会穿上白色的土布女装,向神树祈求村寨的安宁、人口的兴旺。
在林中,人们会杀一只猪,煮熟后平均分食,然后饮酒欢歌。夜晚,全村民众高举松明火把,敲打锣鼓到林外迎接。参祭者退出林地后,方可转身行走。当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歌舞的欢乐中。第二天,祭司与寨老将树神送回林中归位,阿玛施节的活动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