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予的作文

大明星 2025-04-27 01:44www.198689.com大明星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壁画上,细腻地描绘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丽图景。眼前这位年轻的僧人,十九年间,徒步穿越万里黄沙,背负着厚重的佛经,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宝贵的佛经。谁能想到,他那一竹篓的经卷,不仅照亮了盛唐的星空,更为千年后的敦煌石窟注入了生机,犹如中华文明中最为璀璨的明珠。给予,不是简单的馈赠,而是文明的火种,在无数温暖的手中传递,让人类的精神世界永远璀璨。

回溯人类的文明源头,给予的精神闪烁其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文书上,记载着苏美尔人无私分食小麦的事迹。当两河流域的部落共享储水,当尼罗河畔的农夫交换种子,这些看似简单的给予行为实则构建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基石。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学》中所言:“美德并非孤岛上的珍珠。”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给予的晨光催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城市与文字,让文明的火种跨越荒漠与海洋。

敦煌藏经洞中的壁画上,那些无名的画师用矿物颜料绘出飞翔的仙子,将盛唐的辉煌凝固在画面之中。他们虽未留下姓名,却在沙砾间播撒艺术的种子。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他的宝船上载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丝绸、瓷器与历法图册。斯里兰卡科伦坡博物馆中的郑和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真正的给予之道:并非施舍的俯视,而是文明的平等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代社会中的给予更加深邃宽广。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将青蒿素的专利无偿献给世界,让非洲大陆在疟疾的阴影中重获生机;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守护莫高窟五十余载,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永驻云端。这不禁让我想起敦煌遗书中的《放妻书》:“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真正的给予,如历史的流沙,沉淀为文明的琥珀,让相隔千年的灵魂都能触摸到那份温暖的智慧。

站在莫高窟九层楼前仰望飞檐之上,檐角铜铃随风摇曳发出轻吟。那些西行求法者、敦煌画师、海上使者的身影早已融入历史长河之中,但他们传递文明火种的精神永远定格在人类精神的星空之下。当我们修复故宫文物、在非洲修建医院、在云端分享知识时,我们都在续写这曲给予的史诗。文明的精髓在于传递与分享——就像鸣沙山的流沙一般,看似不断坠落,实则向上生长的精神永不停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