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标准化对经济的贡献率仅7.88%
光明网讯(记者 陈海波 通讯员 李瑾彤)——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召开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我国标准化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7.88%。相较之下,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标准化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惊人的27%、23%、和12%。这一数据无疑凸显了我国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差距。
支树平强调,标准不仅是质量的基础,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键工具和手段。这一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质量范畴,延伸到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都将标准化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部分。例如,美国不仅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中积极推广统一标准,还向驻外使领馆增派标准化事务专员,密切关注全球标准化政策的动态。德国推出的工业4.0战略更是强调运用标准推动工业制造的革命性变革。
我国在标准化建设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去年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旨在推动标准化由主导向与市场共同作用的二元结构转变,但目前的进展并未达到预期水平。主导的标准定位尚不明确,数量与规模缩减的步伐缓慢;市场需求旺盛,但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动力略显不足。
支树平指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化专家智库。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三去一降一补”和“双创”的推动,大量标准的制修订势在必行。这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更是需要大批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试验。我们还需要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协同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这也是专家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建言献策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