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近日有消息指出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能致物”。尽管相关机构强调,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阿斯巴甜可以保障安全,但这一消息已在食品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在世贸组织发出这一消息后,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超市里的某些品牌饮料已经贴上了“零阿斯巴甜”的小红签,成为了新的卖点。这一变化无疑反映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对于阿斯巴甜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的担忧。
阿斯巴甜作为一种人工甜味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制品中,如无糖饮料、口香糖等。近日IARC将其列为“2B组可能致物”,引发了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对此,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强调,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目前仍是安全的,并指出这一结论与数十年的科学证据一致。
尽管存在争议,但国家品监督管理局指出,任何关于阿斯巴甜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都应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考量。针对阿斯巴甜的使用,JECFA已经明确了其每日容许摄入量,即每公斤体重40毫克以内。文章也指出了一些其他已知的“可能致物”,如沥青、敌敌畏等,它们同样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关于阿斯巴甜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在消息传出后,代糖概念股一度异动拉升。一些食品企业也受到了公众的关注。例如,百事公司表示,根据科学证据,阿斯巴甜作为原料是安全的,并且具有零卡路里的优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他们结合最新的评估结果和居民消费情况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强调阿斯巴甜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使用是可以保障安全的。该中心表示,他们将持续关注相关动态和各国反应及举措,以确保食品安全的底线。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企业也需要对此做出回应,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这一话题也将继续引发公众的讨论和关注。(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