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提出的一个建议为何影响了之后整个唐朝
在开元三年的唐朝,左拾遗向上书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议——“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一建议旨在强调,官员必须先在地方的州县任职,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后,才有资格担任中央的官职。
这一制度的背后,反映了唐朝朝廷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重中央决策、轻地方治理的格局,以及官员中重内官、轻外任的风气。许多官员不愿前往地方任职,导致地方官员的选拔变得十分困难。长期在地方任职的官员得不到升迁,使得他们的责任感降低,治理水平下降,中央官员也因此缺乏地方实际经验。
张九龄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官员升迁机会的不平等。他强调,地方治理的经验应当成为某些中央官职的必需资历。他的建言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并很快转化为实际的政策——“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制度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唐朝中后期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这一制度的初衷在于解决地方官员素质不高及选任困难的问题。随着中央直接面对的地方机构越来越多,处理的地方事务越来越复杂,基层经验在官员选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唐代中后期,不仅选拔中央官员时强调地方经历,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互动也不断增强。规定出身者必须先至州县任职,没有地方经历的人不得升任重要职位。也强调从台省官中选择有能力的人去做州县官,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双向互动。
唐朝中后期的地方节度使、观察使等大量召辟文人担任,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提供了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的机会。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政治人才选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古至今,各种人才尤其是政治人才大多从基层起步。现今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一些人的基层工作经验还有待加强。有过基层经历的干部通常具有更强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基层去磨炼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也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