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白起吗?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带大家回溯历史长河,讲述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战役——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秦国派遣大将王龄攻打长平,赵国则派出主将迎战。其中,赵国名将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秦国的反间计让赵国陷入了困境。赵王被谣言所惑,撤换了廉颇,任命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帅。秦国则立即换上战神白起,赵括主动出击,结果陷入了埋伏,赵军被困长达46天,最终主将赵括战死,四十万士兵被残忍坑杀。
这一事件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司马迁的记述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和真相。为什么赵王会选择临阵换帅?真的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吗?其实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赵国粮食不足。
廉颇将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曾在大粮山屯粮。为了保护粮食供应的秘密,他不得不采取芦席和牛皮修筑粮仓的策略,以沙代粮,迷惑秦军。这一举措背后隐藏着赵国粮食短缺的无奈和困境。那么,赵国为何会缺粮呢?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赵国面积小、地理位置偏北、土地质量差,导致粮食产量难以提升;赵国推行农、工、商并举的政策,虽然有利于各行业发展,但却无法保证战争期间的粮食供应。赵王的决策其实是在权衡现实与战略之间的无奈选择。他希望通过换帅采取速决战的方式解决粮食问题。尽管廉颇的坚守战术在战术层面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符合赵国粮食短缺的现实情况。因此赵国不得不做出改变,选择主动出击的将领来实行速决战策略,赵括便成为了这个角色的代表。然而结局早已注定赵国败局已定秦国则得益于商鞅变法成功解决了粮食问题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逐步提升了综合国力到了长平之战时其综合国力远超于赵国而赵国由于缺乏综合国力的支撑最终导致了失败站在两军背后的真正决定成败的巨人是综合国力而非单纯的将帅之勇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国家的军事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培养比将帅的培养更为重要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归功于商鞅远胜于白起所有的战役胜利商鞅都应居功至伟而赵国的失败不能归咎于赵括而应归咎于历代赵国国君改革不力导致的综合国力不强这个道理古今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