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听司马懿的建议才得陇望蜀,为什么还撤

大明星 2025-05-11 01:16www.198689.com大明星

在益阳的一战,刘备与曹操之间剑拔张,紧张局势一触即发。经过重大让步,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随后,刘备迅速回师益州,准备组织防御作战。出乎他的意料,曹操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留在了汉中。这种举动令刘备以及后世的人们都感到困惑不已。

曹操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一直是为了拨乱反正,重新统一华夏。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时刻,为何他却选择了适时的收手?

当时,丞相主簿提出乘胜追击的建议,主张长驱直入蜀地。他认为刘备以欺诈手段夺取益州,人心未附,此时正是进攻江陵的绝佳时机。若能将汉中纳入囊中,势必能使益州震动,进一步进军,必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谋臣刘晔也认同这一观点,并指出若错过这个机会,日后必将后悔莫及。他强调一个合格的军事家应该善于捕捉战机,而现在看来,曹操有着扩大战果的绝佳机会。作为一个纵横江湖的领军者,曹操岂能不知?

后世对曹操的退军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与探讨。有人认为曹操丧失了一次大好机会,有人认为他有着更深远的考虑。南朝宋人裴松之也感叹曹操的不思进取,认为他失去了统一华夏的绝佳时机。

面对这些议论,曹操心境复杂。他感慨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他的心境可以用“铩羽北归,有恨无人省”来形容。

在军事受挫之后,曹操意识到统一华夏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他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大后方的经营与发展上。他充分运用汉献帝赋予的职权,施展“化功大法”,着手化家为国。

曹操成为了朝臣领袖,建立自己的军府,将自己的冀州牧州府设在邺城,确立了自己政权的驻地。他开始走出“奉天子”政策的局限,与汉天子保持安全距离。此后,他改革官制,恢复九州旧制,扩大封地面积。建安十八年,曹操被策封为魏公。

尽管曹操在军事、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仍然受到儒家纲常的束缚。即使在拥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周文王作为自己的定位,没有走出代汉自立为帝的一步。亲征汉中之时,已是年过花甲的曹操,不愿意公然代汉,他的智慧和决策展现了一代英雄的风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