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世界之最(听文物讲故事·解码三星堆丨三
三星堆遗址中的丝绸遗产:揭示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华彩
随着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深入,一种令人振奋的新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丝绸。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如今,从三星堆遗址中挖掘出的丝绸遗产,让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自2020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紧密合作,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三星堆的青铜蛇、青铜眼形器等器物上发现了丝绸的痕迹。这些丝绸品种丰富,包括绢、绮和编织物等。其中,“绮”是一种高档的丝绸制品,轻薄如烟,灵动飘逸。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女士深入参与了三星堆丝织品的发掘、保护及研究工作。她介绍,三星堆遗址中的文物大多经历了火烧和水浸,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这些丝绸遗产仍然保留着珍贵的价值。
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研发了一种简便易操作的试纸。这种试纸能够在短短15分钟内检测出数千年前的丝绸痕迹。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三星堆考古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们得以一窥长江上游最早的丝绸风貌。
蜀国的得名与蚕桑产业息息相关。古代关于蚕桑的传说大多与蜀地有关。第一代古蜀王名蚕丛,因劝农桑而得到“青衣神”的称号。现代科学考古发现的丝绸痕迹表明,三星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丝绸起源地之一。
在三星堆遗址中,丝绸的存在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华彩“基因”和古老密码。这些丝绸不仅是重要的文化标识,更是对天地生死等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索的载体。
《礼记》中记载,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说明了丝绸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周旸研究认为,早期丝绸因其珍贵且制作不易,常被用作祭服。在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像上,繁纹满饰的服饰应是描摹一位身着“衮衣绣裳”的领袖主持隆重祭典的场景。
在三星堆遗址的灰烬层中,考古工作者检测到了强烈的丝素蛋白信号,说明此处曾经焚烧过大量丝绸。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是否表明丝绸在祭祀中有特殊功能?比如将丝绸华服埋入地下或以火焚烧以通达于天?这些未解之谜留待未来探索。
周旸女士表示:“丝绸起源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东方智慧的章节。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神话传说、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均表明巴蜀和中原秉承着大致相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三星堆文明的辉煌历史,更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