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降维打击”
【长城走笔】之维变战史
何为“降维打击”?源自中国科幻巨匠刘慈欣的《三体》,乃三体星人运用“二向箔”将太阳系由三维降至二维的震撼攻击。这一科幻构想虽令人耳目一新,实则军事领域自古便有各式各样的“降维打击”。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作战方式由一维进化至二维。彼时,单兵攻击仅为一维,而阵战的出现,使得多个士兵协同作战,形成二维攻击。明代名将戚继光的“鸳鸯阵”,便是典型代表。此阵以十一人为一队,配备多种武器,长短兼备、攻守兼备。通过士兵间的默契配合,成功平息了沿海的倭寇之乱。面对技艺高超的倭寇,普通士兵单打独斗难以取胜,但“鸳鸯阵”却通过优化组合实现了作战能力的整体提升,这是一种典型的“降维打击”。
进入时代,的出现使单兵力量跃升。依赖之力,单兵射程大增,持枪士兵可轻松射杀敌人。“散兵线”战术风靡一时。随着火炮的加入,步兵与炮兵协同作战成为主流。以面状火力杀伤的“步炮协同”战术,相对于点状目标杀伤的“散兵线”战术,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降维打击”。
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坦克、飞机的登场,代表了两种全新的“维度提升”。坦克兼具火力、防护与机动能力,可在机动中发射炮弹,是对传统火炮的“降维打击”。而飞机的参战,则将战争形态拓展至三维空间,拥有飞机的一方自然占据了“降维打击”的优势。当飞机与坦克结合,图哈切夫斯基创造出“空地协同”的“大纵深”战术,影响深远至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走上战争舞台。导弹是速度与精度的完美结合,其速度提升了“时间维度”,精度则提升了“空间维度”。导弹的出现,意味着战争可能在一瞬间结束,再次颠覆了传统战争观念。
如今,新技术如无人系统、智能化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再次引发战争形态的巨大变革。世界正站在“无人化”战争的前夜。例如,反坦克导弹攻击的是坦克内部操作人员,云爆弹、温压弹消灭的是掩体内部的士兵。“无人化”战争通过从“有人”到“无人”的维度提升,弥补了战争中人的脆弱性短板。最近,叙军在俄军战斗机器人的支持下成功攻占高地的事例,便展示了“无人”作战体系对“有人”作战体系的强大打击力,这无疑是新一轮的“降维打击”。
军事领域的“降维打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战争形态、战术策略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未来的战争将如何演变?“降维打击”又将如何继续发展?这一切值得我们深思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