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为什么将机会留给夷吾?他为何放弃当国君
在春秋时期的波澜壮阔中,有一位君主以其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成为五霸之一,他的名字与齐桓公齐名,被人们称为“齐桓晋文”。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个君主的传奇故事。
继齐桓公称霸中原后,晋国的实力也日益壮大,展现出强大的崛起势头。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晋国却陷入了内乱之中,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之乱”。这场内乱不仅让晋国实力衰退,更让国君之位悬而未决。
公元前656年,随着儿子奚齐已经成长为少年,骊姬意识到不能再等待。她在制造舆论的压力下,逼死了太子申生。晋献公的其他儿子们成为奚齐的潜在敌人,其中重耳和夷吾更是才干出众。
当骊姬的阴谋传到他二人耳中,重耳和夷吾心生恐惧,选择了逃离晋国避难。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逝,奚齐准备即位时,却遭遇了强大的反对。拥护太子的里克以及支持重耳、夷吾的大臣们接连杀死奚齐和卓子,让朝堂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纷纷猜测,重耳是否会抓住这个机会回到晋国,争夺国君之位?历史记载:“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之。”对于重耳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回晋国意味着可能成为国君,但风险同样巨大;不回则继续流亡生涯。
重耳在深思熟虑后选择了继续流亡。在他看来,回晋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强大的外援和良好的内应。但目前这两个条件均未达成。齐国、楚国虽有实力,但重耳与两国并不熟悉,无法得到支持;秦国则更倾向于夷吾。至于内应,重耳对晋国的变化一无所知,贸然卷入风险太大。
《史记》记载,重耳以违背父命出逃、父死未能尽孝为由拒绝回国。他深知:“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既然重耳放弃了这个机会,里克只能另寻国君人选,最终选择了重耳的弟弟夷吾。
夷吾回国即位后成为晋惠公。与哥哥重耳一样,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在回晋国之前做了两件事情:寻求秦国的支持并承诺割让河西之地,同时争取里克的内应并承诺赐给他汾阳城。夷吾上位后却背信弃义,这不仅激化了与里克的矛盾,还间接帮助了重耳重返晋国。
历史证明,重耳的选择是正确的。有时候经历一番历练和磨难能让人更加出彩。上天安排的机遇需要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才能让人脱颖而出。重耳和他的团队就是如此,在经历了流亡的磨难和考验后拥有了更高的视野。最终重耳回国即位仅数年便成为春秋霸主与其流亡十九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如果重耳当初直接接受里克的邀请或许历史会有所改变但他是否能成为春秋第二霸主仍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