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威信白岩寨墓地
白岩寨墓地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新发现,位于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田坝村的东侧后山上。近年来,随着成贵高铁的建设,田坝火车站的兴建也随之而来,而墓地的部分区域恰在火车站建设范围内。对这片区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显得尤为重要。自2018年5月底至7月初,我们与昭通市及威信县的文物管理部门联手,对这片受到建设影响的墓地进行了紧急发掘。
威信县地处三省交界,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更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扎西、罗布等地,考古学家发现了恐龙、犀牛等动物群化石,证明了这片土地的早期繁荣。境内的新石器遗迹说明,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
白岩寨墓地就坐落在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上,南北长185米,东西宽100米,现有墓葬30余座。这片墓地所处的后山,仍是当地的祖坟山,修建了大量近现代墓葬。由于坡改地、村民的生产活动等影响,许多墓葬被暴露在外,甚至被当作垒砌地埂的材料,遭受破坏。部分墓葬甚至遭到盗掘,整个墓地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经过发掘,我们清理了12座墓葬,大多为石室结构,用石板拼砌而成。这些墓葬大多建在土坎间,呈现双墓门的特点。由于后期的人为影响和水土流失,许多墓葬暴露在外的部分已经遭受破坏。尽管大部分墓葬未发现有随葬品,但在部分墓葬中仍出土了一些残损的陶器,如酱釉罐、瓷壶和青花瓷碗等。这些器物为我们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这片充满历史痕迹的土地上,白岩寨墓地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尽管遭受了破坏,但残留下来的文物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通过这次抢救性发掘,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片墓地的历史遗迹,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历史见证。在江昭通段的广袤土地上,从巧家至水富,横跨多个县区如巧家、永善、绥江、水富与盐津等地,这里的民众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习俗——提前筑坟。这一行为展现的是一种深深的文化传统,人们在生命的旺盛时期,便为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建造居所。这些生基的结构与古老的石室墓葬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联,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深远的渊源。这种传统或许可以追溯到白岩寨墓地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沉淀的时代。
白岩寨墓地与江昭通段发现的各类石室结构墓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这些墓葬被定在具有浓厚历史沉淀的明清时期。与邻近的盐津夷都山、绥江南岸等地的墓葬结构如出一辙,尽管在墓葬规格上略有差异,但这并不影响白岩寨墓地与它们的年代归属。通过历史资料的查找,我们发现白岩寨墓地与存在于此的芒部以及威信长安司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滇东北的镇雄、威信一带是彝族部落首领芒部的居住地。随着宗族的发展,其子孙以祖名号为芒部。芒部自元世祖以来,一直是彝族土司、土目陇氏的政权世袭。在这个背景下,白岩寨墓地很可能是芒部及威信长安司的遗存。这些石室墓葬的存在为研究威信当地明清时期的民族、历史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深入历史,我们发现元军入滇,元至元二十四年(1276年)攻降乌蒙,置乌撒乌蒙宣慰司辖芒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芒部归降明朝,政治变动伴随着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朝廷为改土归流,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这一时期的改变也在白岩寨墓地的墓葬结构中得以体现。
白岩寨墓地是一个充满历史信息的地方,这里不仅展现了威信地区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丧葬习俗。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发展。更多关于白岩寨墓地的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技网将持续为您揭示更多关于这个神秘地方的历史秘密。(原文标题:威信白岩寨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