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是什么结果?收复燕云为什么会成为泡
谈及雍熙北伐,它如一道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的浪花,让人心潮澎湃。
公元979年七月,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场紧张的逃亡。那时的涿州城,因大军尚未撤回,气氛紧张。侥幸靠着驴车逃回的军队不敢停留,直奔金台屯。等待的日子里,宋太宗得知了一个惊天消息:众将在涿州整顿兵马,因未得到他的消息,准备拥立嫡子为帝。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宋太宗焦虑不安。他迅速下令召回军队,而后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免去了北伐大军的赏赐,并对失利者进行了惩处。武功郡王赵德昭因此事受冤,上书劝谏无果后拔剑自刎以示清白。
高梁河之战后,宋军损失惨重,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困境。与此辽景宗突然重病身亡,年幼的太子继位。此时的北宋,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已从惨败中恢复过来。宋太宗开始谋划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部署。因种种原因,他放弃了夹击辽国的计划。
公元986年春,宋太宗誓师北伐。此次战争,他将主力部署在东路,以曹彬为主帅,集结了绝大多数的名将,以期牵制辽军主力。而善于进攻的潘美、杨业及宋军精锐则被部署在西路,目标是直扑辽国兵力空虚之地。这场看似万无一失的部署却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北伐伊始,宋军进展神速。东路军连克固安、涿州,中路军取得飞狐、新城两场大捷,西路军也在西陉重创辽军。就在被寄予厚望的东路军却出现了问题。名将云集的东路军因粮道被切断而不得不撤回雄州打通粮道。原来宋太宗在战前多次嘱咐要防止辽军切断粮道,但老成持重的曹彬却疏于防范。这一失误导致东路军陷入困境,无法继续北上与辽军决战。
这场北伐的失败对宋太宗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部署会如此轻易地被打破。而这场失败也暴露出宋军在军事方面的短板和将领间的矛盾。这场战役成为宋辽战争中重要的一页但也成为了宋朝历史中无法抹去的遗憾。它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还需要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人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前行在未来的道路上。随着东路军的南撤行动展开,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主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他们迅速调整战略,将锋芒转向驻守新城的米信部。由于米信部将领的轻敌,遭遇辽军的猛烈攻击后,损失惨重,仅米信一人逃脱。这一失利,使得东路军的士气陷入了低谷。其他将领看到西路军和东路军田重进部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功勋卓著,于是纷纷心生争功之念。曹彬无法控制局面,只得带着仅存的五日军粮仓促北上。
此时的辽军已经消灭了米信部,回师涿州,准备迎战宋军。而宋军方面,由于将领间的争功心切,连续多日的急行军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抵达涿州后,宋军遭受了耶律休哥的猛烈打击,损失惨重。曹彬无奈,只得率军掩护涿州百姓南撤。疲惫不堪的宋军将士因劳累过度,军心涣散,很快就被辽军击溃,形势万分危急。
宋太宗获悉中路和东路大军相继败退,只好命令潘美等人率部掩护百姓南撤。在南撤途中,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在朔州展开激战。在关键的陈家谷口,由于潘美和王侁的先行撤退,杨业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之中。虽然他英勇抵抗,最终仍然负伤被俘。杨业拒绝投降,绝食而死,令宋军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这场战役,除了西路军大部分部队和中路军田重进部能够顺利撤回之外,东路军和中路军米信部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历史上称之为“雍熙北伐”。此次战败后,宋朝此前取得的战果全部丢失,国防全面转入防御状态。从此之后,北宋再也没能发动一场像样的大规模北伐行动。这一战的结果,不仅令宋朝的北伐梦想破灭,更让后世史学家对宋朝的军事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场战役成为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宋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