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官家”:皇权背后的故事与称呼变迁
对于热衷于了解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小伙伴来说,这篇详尽的文章定会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探索皇帝如何自称以及这些称谓背后的历史背景。
在帝制时代,皇帝的确自称官家。这种称呼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会使用,尤其在宋朝时期,“官家”这一称呼逐渐获得了特殊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宋真宗时期,侍读李仲容陪皇帝饮酒。或许是喝得有些多了,李仲容在宋真宗的劝酒下有些不胜酒力,请求道:“请官家把大号酒器撤掉。”宋真宗好奇地问:“为什么称朕为官家?”李仲容机智地回答说:“魏晋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中有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陛下兼具之功德,故称官家。”宋真宗听罢,觉得颇为受用,自此“官家”成为宋朝皇帝特有的称谓。
其实,“官家”一词早在更古老的时期就已出现。最初,它并非专指皇帝,而是泛指在朝为官的人。在某些文献中,它甚至被用作公婆的代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五胡时期,“官家”更多地被民间用来俗称上位者,并未被广泛接受为正式的称谓。直到宋朝,随着赵匡胤的崛起和宋朝的建立,“官家”逐渐成为皇帝专用的称呼。赵匡胤之所以采用这一通俗的称谓,与当时的严峻形势密不可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皇权受到严重挑战,“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受到质疑。赵匡胤作为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最终夺得了天下建立宋朝。为了稳固皇位,他选择使用“官家”这一更贴近民众的称呼,以拉近与手下将领的关系。此后,“官家”的称呼逐渐被接受并固定下来。但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喜欢这个称呼。例如宋太宗就曾嫌弃这个通俗的称呼贬低了皇帝的威严。经过臣子们的解释和历史的演变,“官家”最终成为了皇帝的专有称呼。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朝皇帝被称为“圣人”,这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误解。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唐朝内外兼称皇帝为“至尊”,而百姓或外邦则称皇帝为“皇帝”。至于为何李隆基被称为“圣人”,那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开创了盛世局面,百姓发自内心地给予他这一赞誉的称呼。而在远古的夏商时期,君主则被称为“后”。例如我们熟悉的夏桀和商汤等。这些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称谓特点。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两周时期,周王自称天子,臣下尊称为大王,诸侯国亦莫不如此。一统六国后,始皇帝欲更定名号以显其伟业。李斯提及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号,其中泰皇最尊。始皇帝认为自己功勋盖世,堪比五帝三皇,遂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流传千古。
两汉之际,对皇帝的称呼愈发丰富。除了传统的“陛下”,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称呼——“县官”。据闻远古时期,君主居所被称为“县”,称皇帝为“县官”似乎含有自嘲之意。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此时对君主的称呼以“主公”为主。
隋唐时期,皇帝的称呼更为多样,如“陛下”、“圣人”、“至尊”等。另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称呼——“大家”。例如,在唐代历史上,有些权势显赫的人物在定策有功后逐渐变得骄横跋扈,甚至对皇帝称“大家”,意指宫廷中的皇帝只是坐镇宫中,外事皆由老臣处置。
随着历史的演进,“万岁爷”这一称呼逐渐成为皇帝的代称。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不仅皇帝自称“万岁”,皇后、公主等也有相应的称呼。例如,“万岁爷”的称呼在明朝时愈发普遍,皇后亦被尊称为万岁,而公主等则称为千岁。在某次明朝的历史事件中,中宫皇后与荣昌嫡长公主同时获得了这样的殊荣。
到了近代,“万岁爷”的称呼愈发盛行,不仅大臣和民间称皇帝为万岁爷,后宫亦是如此。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皇上”这一称呼。这一时期,皇帝的称呼多样化且更加丰富,反映了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这些不同的称呼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皇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