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分明是谋权篡位上位的 后世人为何很少骂他

大明星 2025-06-23 13:30www.198689.com大明星

对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说,今天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一个有趣的历史话题:为什么后世中国人对朱棣的“谋权谋朝”行为很少进行批评和指责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风云变幻,探寻其中的奥妙。

纵观朱棣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堪称古代反王中的翘楚。与其他造反的王爷相比,朱棣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将非法政权转变为合法政权,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后人往往将朱棣发动的战争称为“靖难”。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背景和动机,就会发现其中的悖论。朱棣身为王族,却对皇权产生觊觎之心;他身为庶子,却企图夺取嫡子的地位;身为叔父,却谋划取代侄子的皇位。这样的行为究竟能算是哪门子的“靖难”呢?

那么,为什么后世鲜有人对朱棣的军事行动提出批评和指责呢?这主要得益于他出色的政治手腕。朱棣深知宣扬合法性的重要性,因此从发动战争的一刻起,就开始精心策划“合法化工程”。这一工程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其难度甚至超过了实际的造反过程。

朱棣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抨击朝廷中的奸恶势力,以证明自己的集团是合法的。他还要通过一系列策略,使自己的夺权行为看起来具有合法性。这一过程中,朱棣巧妙地利用了民众的情感和朝廷的弊端,将矛头指向朝中奸党,指责朱允炆变乱祖制。这样的策略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也为他的夺权行为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在战争结束后,朱棣成功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他的合法化工程也完成了。朱棣上台后,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其中包括抨击朱允炆的改制。他巧妙地利用老百姓的情感,将矛头指向削藩政策,却绝口不提自己造反的初衷。这样的策略不仅避免了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政权。

除此之外,朱棣还展现了他作为开国皇帝的必备手段。他推翻的是大明正统,但从此皇权就在朱棣这一支传续,而不是太子那一支。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棣的窃国行为也可以被视为开国。

朱棣还烧掉了建文时期的许多文书和证据,包括谋策和封事等。他的目的是什么?除了消除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外,朱棣还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他明白自己的统治根基尚不牢固,如果展开清算的话损失最大的是自己。他选择了既往不咎的策略,烧掉了所有与敌人暗通款曲的书信,放过了那些摇摆不定的人。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政权。

朱棣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谋略,成功地将非法政权转变为合法政权,并赢得了后世中国人的认可和尊重。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决心,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追寻朱棣动机:一场合法性工程的精妙演绎

朱棣的动机至少有三层。他意图烧掉与建文帝忠臣的联络证据,大赦天下,招揽人才。这一做法与曹操的手段颇为相似。深入一层,朱棣可能想要消除记录阴暗面的奏章,销毁自己谋反的证据。而更深层次的动机,则是消除朱允炆集团的合法性。

在探讨朱棣的“合法化工程”实施步骤及生命周期时,我们发现他紧抓朱允炆违背祖制这一点不放松,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削藩的问题。尽管从朱允炆的性格及政策来看,他似乎并未违背《皇明祖训》,但朱棣所指责的证据却仅存在于《奉天靖难记》中的只言片语。

这部书籍的目的在于为朱允炆抹上污点,证明奉天军是正义之师,因此其中不乏夸大其词的成分。即便如此,能够直接指责朱允炆的罪状仍只有这一条,这无法将朱允炆违背祖制的罪名坐实。

朱棣的焚书行为便显得意味深长。表面上看似给大臣们一个投效自己的机会,实则意在烧光所有朱允炆合法的证据,以便肆无忌惮地给他扣上帽子、泼上脏水。

朱棣的焚书策略堪称绝妙,大臣们即便明白接下来朱棣会对朱允炆进行栽赃,也鲜有人站出来提出异议。这是因为朱棣手下的文武大臣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靖难开始就投靠朱棣的燕王私党,一类是刚刚得到朱棣宽恕的朱允炆一党。朱棣的私党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巩固合法性,而朱允炆一党刚受朱棣恩惠,若反对岂非嫌命长?

在朱棣靖难成功后的第三年,他派出了马和率领的浩荡下西洋行动。明史中给出的理由看似本末倒置,但实际上,“示中国富强”才是根本目的,而寻找建文帝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在与各国的官方往来中,我们看不到朱棣大力寻找建文帝的证据,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已经知道了朱允炆的结局。

当大明与朝鲜建交时,朱棣的口风突变,承认朱允炆已死。为何他前后表现如此矛盾?实际上,他已经完成了合法性工程,无需再遮掩。换句话说,此时朱允炆的威胁已经消除。

在打造自己国际形象的朱棣几乎在递给海外国王的每篇国书中都强调自己王权天授的地位。从一开始,他就将自己视为正牌天子,表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政治秀。

历史上像朱棣这样将政治秀表演得如此出色的反王寥寥无几。大汉七王虽拥有半壁江山与天子较量,却无法像朱棣一样凭借东北一隅星火燎原。其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注重“合法性工程”,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反王。

然而历史真相总会浮出水面,正如朱棣的儿子坦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真相终究会被有心人挖掘出来。参考资料包括《明史》、《明实录》以及《奉天靖难记》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