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行的府兵制为何后来会废除呢

大明星 2025-07-12 07:30www.198689.com大明星

中国古代的府兵制,是一种独特且历史悠久的兵制。这一制度的核心特点是兵农合一,即士兵平时是耕种的农民,农闲时则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则投身战场。府兵制自权臣建于大统年间(535~551)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及唐初期,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在唐太宗时期,这一制度达到了鼎盛,历经二百年的辉煌后,至天宝年间(742~755)逐渐被废止。

府兵制的起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下,府兵全家可免除赋役,这使得当兵成为鲜卑人的特权。这一政策背后带有明显的民族隔离和歧视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战略对峙的压力,汉人开始被招募充任府兵。随着政策的调整,汉人与鲜卑人的界限逐渐打破。隋开皇十年(590年),府兵全家被归入州县户籍,既受田耕作,又保留军籍,由军府统一领导。

到了唐代,府兵制得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的633个折冲府中,府兵制被有效地管理。这一制度既减轻了的财政负担,又确保了士兵的素质。耕战结合,藏兵于民,使唐军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助力大唐开拓广阔的疆域。府兵制的盛极而衰,最终废止,都发生在唐朝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唐玄宗在位期间。

普遍观点认为,府兵制的崩溃源于唐玄宗统治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以及均田制的破坏。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公元742年进行的人口统计中,户、口数量仍在大幅增加,表明逃户并未大规模发生。实际上,早在公元749年,宰相正式终止府兵制之前,边军已逐渐实现职业化。这表明造成府兵制衰落的根本原因出现的时间点应更早。

从初唐到中唐,由于周边国家和民族实力相对较弱,唐军大部分时间都能从容征召和训练军队。到了玄宗朝,由于渤海国的崛起以及节度使们的频繁挑起边境冲突,形势发生了变化。军事部署不得不调整为将大量精锐部队部署在边境并常态化驻守。这样一来,士兵只能就地征召,并因战事频繁而逐渐脱离生产,实现职业化。这种军事变革有效地解决了帝国的防御问题,但失去作用的府兵却逐渐冷落,最终完全失去作用。

综上,府兵制盛极而衰的最主要和最根本原因是大唐外部战略态势的演变,即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倒逼军队实行职业化。与之相比,均田制的崩溃产生的影响微不足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