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怎么读(邑是什么意思)
探寻“邑”的奥秘:读音、含义与出处
你是否曾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那个令人困惑的字——“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生僻字怎么读,更别说了解它的含义和词语出处了。今天,豪友网为你揭开这个神秘字符的面纱,带你一探究竟!
我们来解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邑”怎么读?它的读音是yì。那么,“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邑”在古代是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单位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变迁,“邑”的含义逐渐丰富。比如,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邑”也指代卿、大夫的世袭封地,他们的食邑收入即来源于此。到了汉朝,公主等女性的封地也称作“邑”。“邑”在大韩民国也作为行政单位使用。
从字形上看,“邑”字从囗(wéi)从巴会意,表示附属国或卫星城的意思。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大邑商”,指的就是作为国都卫星城的古商丘城。
除了基本的城市含义,“邑”还有其他多种解读。比如,它可指古代侯国,也可称国都。在《左传》中,提到天子治居之城时称之为都,旧都则称为邑。“邑”还指没有先君宗庙的都城,泛指一般城镇。在大城市中为大都,小城市中为邑。在古时,县也有别称叫做邑。“邑”还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邑等。
除此之外,“邑”还有居民聚居的地方、农村公社等含义。《柳河东集》中有“邑犬群吠”的记载,而古代所说的“十室之邑”,指的就是人口稀少的小村庄。在《左传》中,“以四邑”也指的是国家给予的封地。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殷王征战,攻取邑落如潮。短短二十个邑,被他轻松夺取四十个,数量惊人。这些邑,又被称为方,与农田中的农器之方不同。从诗经的《甫田章》中,我们知道“以社以方”,这里的方与社并列,含有国家的意味。由此,我们明白殷代的方国,与邑、洞等一样,都是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起步,走进了历史的大门。这些大小国家,都是源于农村公社的建立。公社的领袖们掌控土地,将土地上的农民固定下来,束缚他们的自由迁徙,以此为剥削之基,农民便成为了农奴。这一切,都在黄现璠的《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链接:
关于版权声明:本文的内容是由互联网用户自主贡献的,文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看法。我们平台仅提供信息的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文章的所有权,因此不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通过邮件举报至907991599@qq.,我们将严肃处理,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