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崇高,如同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帝国事务的实际决策者,他的影响力几乎覆盖了整个蜀国。即使是如此强大的诸葛亮,也面临着来自同僚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被刘备指定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多位重要人物手下任职,官至秭归。他在平定马秦、高胜起兵的五千人马之战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能力,赢得了刘备的赞誉和信任。在刘备去世后,李严与诸葛亮一同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负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诸葛亮的巧妙策略使他逐渐架空了李严。重要的一步是诸葛亮自领益州牧,这使得他掌握了益州,也就是蜀国的最高军政大权。尽管李严是中都护,掌管全国兵权,但在益州兵权等于全国兵权的背景下,李严的实权被大大削弱。
李严试图通过要求划出五个郡成立巴州行政区并自任巴州刺史来夺回权力,但这遭到了诸葛亮的坚决拒绝。诸葛亮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推行他的北伐计划,他需要独断专行的权力。
面对诸葛亮的强势,李严尽管是先帝托孤之臣,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也无法与之抗衡。诸葛亮巧妙地调离李严并将其部队调至汉中,为他的权力清洗铺平了道路。李严的命运逐渐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他的儿子李丰也被诸葛亮调离江州,实际上剥夺了实权。
尽管诸葛亮的清洗使他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但他的五次北伐都未能取得重大成果。在准备第六次北伐前,诸葛亮不得不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训练大军,穿越斜谷道北上。他对西部的进攻策略是基于这里的羌胡聚居区是魏国统治的薄弱环节。诸葛亮过于小心谨慎的作战风格也使他缺乏激情与创造力。
在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预见到诸葛亮可能会争夺北原,但诸葛亮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他的策略更倾向于稳扎稳打而非冒险进攻。尽管他成功地策动了部分郡脱离魏国,但他的北伐计划并未能完全实现他的战略目标。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战略计划,为蜀国的未来不断奋斗。在战略深度上,郭淮无疑超越了常人,他的洞察力犹如鹰隼般锐利。他洞悉了诸葛亮的意图,预见若对方成功渡过渭水,占领北原,再进攻北山,此行动将切断长安通往陇西的通道。一旦如此,当地民众与羌胡部族必将借机生事,对国家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司马懿对郭淮的战略眼光极为赞赏,迅速委派其领兵进驻北原。诸葛亮尚未展开攻势,便已被郭淮洞悉并应对,这使得其处境变得极为被动。当蜀军涌向渭水之际,郭淮的军队已经在那里构筑了坚实的防线。双方激战之下,蜀军的攻势被牢牢遏制,无法取得优势。郭淮的智谋与勇气确保了长安至陇西交通线的安全,为整个战局带来了关键性的转折,也使得陇西的羌胡部族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的北原进攻计划失败后,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已逼近五丈原,双方再次形成对峙局面。从历史战绩来看,蜀军擅长运动中的歼灭战,尤其是防守反击,但在攻坚战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诸葛亮再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与之前的几次北伐如出一辙。相持的局面对司马懿来说极为有利,因为魏军在内线作战,补给便捷,而蜀军的补给线则拉得过长,难以持久。粮草问题成为困扰诸葛亮的首要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决定屯田,只要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大军便能长期坚持下去。他重视蜀军形象,避免烧杀抢掠,因此渭水河岸的垦种现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百姓支持哪个政权,都只想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受侵犯。
诸葛亮摆出持久作战的架势,而司马懿则选择坚守不出的策略。两国数年的战争使司马懿明白,对付诸葛亮的最佳策略就是不动如山。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了百余天,形势对诸葛亮越来越不利。魏军的兵力不断增强,皇帝拨出两万人的步兵增援前线,并下诏指示司马懿采取守势以挫敌锋芒。东线吴军的撤退减轻了魏国的压力,使得魏国能够全力对付诸葛亮。曹叡深信只要贯彻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打败诸葛亮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更加渴望诱使司马懿开战,他派人终日叫骂试图激怒对方。然而司马懿的忍耐功夫十分了得,无论蜀军如何挑衅,他都选择不出战。诸葛亮的计谋用尽却未能激发魏军的战意。与此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一直过度劳累,身体健康已受到极大影响。这次出征更是跋山涉水、风吹日晒,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诸葛亮是蜀国的核心人物,他的病情恶化引起了朝廷的忧虑。皇帝刘禅不知所措,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望并询问国家大政方针。诸葛亮虽卧病在床但知无不言。之后诸葛亮推荐了两位接班人——费祎和蒋琬。不久之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回望诸葛亮的一生优缺点明显:与皇帝关系好且才华全面是其优点;军事指挥能力不强和用人本领不高明则是其缺点。他事必躬亲也反映了其不信任他人的心理特征。